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arity in Qing Dynasty and Its Reasons
刘宗志;
摘要(Abstract):
清代慈善机构地域分布的均衡程度与政府介入的多少成正比,完全由官方办理的养济院分布均匀;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育婴堂、普济堂分布比较均衡;民间自行办理的地方善堂、宗族义庄和工商业者的会馆公所等则分布最不平衡,集中在江南地区。这种分布特征源于政府政策、救济需求和各地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清政府的政策由各州县等地方政府来执行,所以政府起决定作用的慈善活动,其分布便比较均衡。清中期以后,随着救济需求的增加,政府对举办慈善活动力有不逮,主要依靠社会来兴办慈善事业。以苏州、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为慈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当地文化发达,善书传播广泛,行善的思想相应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好善风气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
关键词(KeyWords): 清代;慈善;地域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刘宗志;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7.05.04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宋濂.元史.志第四十五上.食货四.鳏寡孤独赈贷之制[M].北京:中华书局,1976.
- [2]郑大进.正定府志.卷十四.养济院[M].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 [3]清会典事例[M].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 [4]大清律例.卷八.户律.收养孤老[M].
- [5]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八三.国用二一.恤幼孤[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 [6]陈寿祺.福建通志.卷五二.蠲赈[M].同治七年刻本.
- [7]王祖畲.镇洋县志.附录.自治[M].民国七年刻本.
- [8]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 [9]俞樾.上海县志.卷二.建置[M].同治十年刻本.
- [10]邓士宪.南海县志.卷六.建置略[M].同治八年重刻本.
- [11]荣铨.天津府志.卷七.恤政[M].二十五年刻本.
- [12]博润.松江府志.卷五.风俗[M].光绪十年刻本.
- [13]冯桂芬.苏州府志.卷二四.公署四[M].光绪八年刻本.
- [14]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我所见到的苏南土地改革运动[M].无锡,1951.
- [15]苏州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 [16]冯桂芬.显志堂稿.卷三[M].光绪二年校邠庐刊.
- [17]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 [18]《申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