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弱组织”社区与环境抗争
任丙强
摘要(Abstract):
当前很多城市社区缺乏正式社会组织和密切社会联系。互联网能在居民之间建立联系并产生抗争精英,发挥替代正式组织的作用;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抗争精英与社区其他积极分子融合,构成社区抗争精英群体。他们通过社区动员活动进行信息传递和身份认同,最终产生环境抗议行动。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在抗争初期阶段作用更明显,并且产生和提高社区社会资本,能促进集体行动的产生。
关键词(KeyWords): 互联网;社会网络;社会资本;集体行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810037)
作者(Author): 任丙强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3.03.04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以浙江省的三起“群体性事件”为中心[J].探索与争鸣,2006(5):26-28.
- [2]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14.
- [3]高恩新.社会关系网络与集体维权行动——以Z省H镇的环境维权行动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1):93-97.
- [4]童志锋.动员结构与农村集体行动的生成[J].理论月刊,2012(5):169-173.
- [5]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3):76-88.
- [6]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4):57-70.
- [7][美]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抗争政治[M].李义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2.
- [8]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6):1-20.
- [9][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 [10][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行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 [11]Wakefield,S.E.L.,Susan J.Elliott&Donald C.Cole,Social Capital,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Collective Action:AHamilton,Onrario Case Study[J].The Canadian Geographer.2007(4):428-444.
- [12]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5):29-56.
- [13][美]罗伯特D.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燕继荣,刘波,祝乃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14]BCF99.关于建立垃圾焚烧厂事宜.[EB/OL].[2006-12-20].http://house.focus.cn/msgview/1396/71767106.html.
- [15]反对在六里屯建垃圾焚烧厂活动核心小组名单[EB/OL].[2007-01-08].http://house.focus.cn/msgview/1396/73702714.html.
- [16]Lupia,Arthur&Gisela Sin,Which Public Goods are Endangered:How Evolv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ffect The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J].Public Choice,2003,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