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与后现代价值论析The Core of Ecological Theorie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Postmodern Evaluation
马治军
摘要(Abstract):
伴随着现代以来日益严峻的全球化生态危机,中国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契合现代性反思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崇尚自然的审美态度、追求和谐的美学境界、倡导回归的追求路向构成了生态理论资源的核心蕴含。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对于西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现代性倡导,和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泛滥,中国古代文化倡导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对自然的敬畏、人向自然的回归等理念无疑具有后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生态资源;核心蕴含;后现代价值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32400410479)
作者(Author): 马治军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3.03.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曾繁仁.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3.
- [2]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
- [3]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4]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和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0-161.
- [5]张晶.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论纲[G]//曾繁仁.全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407.
- [6]林可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的重要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3-85.
- [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3.
- [8]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 [9]李天道.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之境域构成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1).
- [10]曾繁仁.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J].文学评论,2007(3).
- [11]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12]王治河.第二次启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4.
- [13]汤一介.“体用一源”:多元现代性阐释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01.
- [14]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7.
- [15]资中筠.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
- [16]鲁枢元.关于文学与社会进步的反思——兼及“退步论”文学评估[J].文艺争鸣,2008(5).
- [17]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2.
- [18]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