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执迷与传播困境:革命话语的内在悖论
张剑;
摘要(Abstract):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在行文风格上看即从感性化写作到学术型写作的转型,革命文学论者进行了偏执的"理论"建构。从文本与创作主体性的角度进行衡量,"五四"作者由于文化自信心而有意突出自我主体性,而30年代的作者则由于文化信心的缺乏转而在对理论的依赖中隐匿自我。革命话语的学术化转型虽然在思想理念的传播上更为严密、逻辑性更强,但其对感性思维的抑制、受众面的狭窄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反修辞倾向都造成了传播困境。
关键词(KeyWords): 理论偏执;传播困境;革命话语;悖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S049);; 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QN-612)
作者(Authors): 张剑;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4.03.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成仿吾.祝词[J].文化批判,1928(1).
- [2]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J].文化批判,1928(2).
- [3]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的考察[J].创造月刊,1928(10).
- [4]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5]彭康.“除掉”鲁迅的“除掉”[J].文化批判,1928(4).
- [6]编辑后记[J].思想,1928(3).
- [7]张宝明.思与言:中国近代思想文本中的文学修辞[J].郑州大学学报,2012(2).
- [8]胡适.胡适说文学变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4。
- [9]陈独秀.宪法与孔教[J].新青年,1916(3).
- [10]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5.
- [11]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G]//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58.
- [12]麦克昂.留声机器的回音——文艺青年应取的态度的考察[J].文化批判,1928(3).
- [13]王任叔.评《短裤党》[G]//方铭.蒋光慈研究资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315.
- [14]蒋光慈.蒋光慈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381.
- [15]胡适.胡适文集: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9.
- [16]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J].学衡,1922(1).
- [1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 [18]茅盾.茅盾选集:第5卷[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121.
- [1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22.
- [20]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86.
- [21]芳孤.革命的人生观与文艺[J].泰东月刊,1927(1).
- [22]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74.
- [23]同人.前言[J].流沙,1928(1).
- [24]金蕾蕾,董贵成.中国左翼文学主体性兼容与表达的圆融性[J].求索,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