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书》序次本先朱叔元而后孔文举辨——《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三The sequence of the article which were included in "book——type of Literary selections",Zhu Shuyuan's works was in the front of Kong Wenju's in the beginning
力之
摘要(Abstract):
今传"五臣注"《文选》陈八郎本的总目为"原配",而其卷21~25为"抄配",故辨此中序次作家如何,只能依总目而不可据"抄配";陈八郎本与朝鲜正德本和日藏"九条本"一样,其"书"类本来的序次正是朱叔元在前而孔文举在后的。而以此结合《文选序》"各以时代相次"说与《文选》序次作家的实际情况看,这正是《文选》本来之序次,而李善注尤刻本与"六臣注"之赣州本、明州本、奎章阁本等的朱叔元在孔文举之后,乃流传过程造成之失。
关键词(KeyWords): 序次;朱叔元;孔文举;陈八郎本;“抄配”;朝鲜正德本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0XZW010)
作者(Author): 力之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3.03.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萧统.文选[M].李善,注.影印胡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
- [2]何焯.义门读书记: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956.
- [3]姚范.援鹑堂笔记[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9.
- [4]刘盼遂.《文选》篇题考误[J].国学论丛,1928,1(4).
- [5]斯波六郎.文选索引: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 [6]曹道衡.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7]曹道衡.试论《文选》对作家顺序的编排[J].文学遗产,2003(2).
- [8]萧统.文选[M].李善,注.影印南宋淳熙八年刻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 [9]陈仁子.文选补遗[M].《四库文学总集选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卷首.
- [10]常思春.谈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J].西华大学学报,2010(3).
- [11]萧统.文选[M].六臣,注.影印宋刻建州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757.
- [12]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6-97.
- [13]屈守元.绍兴建阳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跋[J].文学遗产,1998(5).
- ①许说,见其《文选笔记》第161-162页,《丛书集成续编》第10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张说,见其《选学胶言》第407页上栏,《四库未收书辑刊》捌辑.叁拾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梁说,见其《文选旁证》下册,第953页,穆克宏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 ②日本学者矶部彰《朝鲜版五臣注〈文选〉的版本研究》说:“最初注意到朝鲜本五臣注《文选》(今按:即正德四年刊本)的是黑田亮先生。黑田先生在搜集朝鲜版五臣注本从书志学角度加以考察的同时,还阐明了从五臣李善注的朝鲜版六臣注《文选》到六臣注本的形成过程(原注:‘黑田亮《五臣注文选的研究》﹝黑田亮《朝鲜旧书考》,岩波书店,一九四○年’﹞)。由于黑田先生不是一位文选学者,所以在《文选》版本研究史上其成果未能得到注目,应该说这在研究方面是一个重大损失。”(章培恒主编《中国中世文学研究论集》下册,第113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 ③曹先生曾云:“影印陈八郎本后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的刘显叔先生送了一部给我。得以知其面貌。这已是1998年下半年的事,在此以前,我还只能根据‘六臣注’本中保存的‘五臣注’来讨论李善与‘五臣’的差别。最多只有一份陈八郎本的目录,是托郑大古籍所复印的。但陈八郎本的目录并不可靠,例如原书和李善注、六臣注一样,在‘书’类中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误置孔融《论盛孝章书》之后,而目录却是朱在孔前,反而合于时代顺序。这是不是刻书的人改的?如果是,这位书贾倒好像颇有点知识,可惜与本书的原貌不符。”(氏著《困学纪程》第194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可惜的是,“目录并不可靠”“与本书的原貌不符”云云,均非圆照。
- ①不仅如此,精于《文选》的屈守元、穆克宏两先生引此,同样没有注意到陈氏此失。参屈氏《文选导读》第94页(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与穆氏《顾广圻与《文选》学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 ②郑骞先生1981年所撰之《跋》,其首段即指出是书“卷二十一至二十五钞配”,然后文却称其“且为全帙具存之孤本”“五臣全帙”(陈八郎本五臣注《文选》,卷末)。又,傅刚先生《〈文选〉版本研究》中篇之《陈八郎本》(第167-170)与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上的《关于现存几种五臣注〈文选〉》均不说“抄配”问题,而俱有“该本为三十卷完帙”“为现存唯一宋刻五臣注全本”说;后文即《〈文选〉版本研究》下篇的《关于现存几种五臣注〈文选〉》,只是后者多“此本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俱为抄配,又卷三十亦抄补太半,其馀各卷零星抄补亦有数十页。……此外,抄配之文出自六家本,而非单五臣本,故与原本不合”(第254页)一小段。盖此时书稿不宜作太多的改动,故留下这两处不协之迹。
- ④五臣、李善注《文选》,分别见韩国正文社1983年影印朝鲜刻、韩国奎章阁藏本,第1003-100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影印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第25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