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转型与法律文化变迁——以纠纷解决机制为例
于庆生
摘要(Abstract):
历史证明,任何法律制度的成功移植都将经历一个选择、抵制、变革和整合的过程。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转型过程中可以看出,传统法律文化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革,并持续对法律制度的发展发挥影响。对于现代性发挥积极影响的传统法律文化很可能得到延续,甚至会对其他文化产生进一步影响;而对现代性发挥消极作用的传统法律文化,则必然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适应性转变,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逐渐抛弃。
关键词(KeyWords): 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制现代化;变革与延续;纠纷解决机制;调解;仲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BXN015);;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0733)
作者(Author): 于庆生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1.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D.奈尔肯.比较法律文化论[M].高鸿钧,沈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出版社,2003:53.
- [2]於兴中.法治与文明秩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8—33.
- [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0.
- [4]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52.
- [5]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王亚新,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9—36.
- [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7.
- [7]张善根,李峰.关于社会公众对法律人的信任探析——以对上海市社会公众的法律人信任调查为基础[J].法商研究,2012(4).
- [8]朱景文.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 [9]王福华.大调解视野中的审判[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4).
- [10]虞和平.清末民初商会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设[J].学术月刊,2004(4).
- [11]马育红.“友好仲裁”制度在我国的借鉴与完善[J].法学杂志,2010(1).
- [12]谢新胜.论国际商事仲裁实现程序自治的途径[J].法学评论,2012(6).
- [1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2.
- [14]林义全,唐太飞.仲裁调解功能之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 [15]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80—181.
- [16]万鄂湘,于喜富.我国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最新发展——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仲裁法的司法解释[J].法学评论,2007(1).
- [17]Michael Palmer and S.Roberts,Dispute Processes:ADR and the Primary Forms of Decision-Making(2nd e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9.
- (1)《海瑞集》(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4页。
- (1)佟季,刘泽:《数说人民法院审判工作60年》,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9/id/376509.shtml。
- (2)周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6年3月1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http://www.china.com.cn/legal/2016-03/21/content_38072747.htm。
- (3)《中国法律年鉴》(2001),中国法律年鉴社,2002年。
- (4)2011年全国各仲裁委员会受案情况简析,中国仲裁网,2012-05-11,http://www.china-arbitration.com/news.php?id=2353。
- (5)2015年全国受理仲裁案件136924件增20%,案件标的总额4112亿元增55%,http://www.legaldaily.com.cn/Arbitration/content/2016-03/29/content_6545612.htm?node=79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