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礼仪式本身作为先秦儒家道德的一种形态Ancient Rites as A Modality of Pre-Qin Confucian Moral
刘九勇,江荣海
摘要(Abstract):
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伦理,"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儒家的抽象伦理或德目完全契合,这意味着儒家礼仪形式本身就具有某种独立的道德意义,因此可称为仪式道德。先秦儒家仪式道德的内容是恪守既定的古礼仪式,其依据是对固定的几位古圣王的崇拜,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先秦儒家带有了某种"类宗教"的属性。最后,仪式性的道德与抽象的伦理或德目在先秦儒家的道德结构中是相互独立而并列的,又是相互绑定而融合的。
关键词(KeyWords): 先秦儒家;古礼仪式;仪式道德;圣王崇拜;宗教属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九勇,江荣海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1.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3]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 [4]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 [5]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M].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 [6]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 [7]钱穆.周公与中国文化,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 [8]阮元.明堂论[M]//揅经室文集·一集(卷三)[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 [9]韩震.中国文化中的圣贤崇拜[J].理论前沿,1996(8).
- (1)其实后人对“三年之丧”的道理也提出过新的论证。如明代的吕坤曾论道:“丧者,亲始死之日也。十三月,再见亲死之日也,谓之小祥,尚在吉凶之界。二十五月,三见亲死之日矣,谓之大祥,言祥莫大乎是,始弃凶而从吉矣。是月也,有余哀焉,心怛怛而不忍,情恋恋以增悲。又一月而为中月,乃行禫祭。禫者,澹澹然平安矣,作乐欢笑如他日然,饮酒食肉如众人然。盖自二十五月已属余哀,二十六月已无余哀。先王制礼,虽圣人不敢过也。”(吕坤:《三年之丧辨》,《吕坤全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但这只是用“小祥”“大祥”“襢礼”的新的礼仪形式来解说“三年之丧”的内容,并未在根本上解决关于其道理依据的疑问。比如可以继续追问“为何有小祥、大祥而无‘中祥’?”“为何十三月再见亲死之日尚在吉凶之界?”“为何二十五月三见亲死之日始弃凶而从吉?”“为何二十六月始无余哀,而不是更短或更长?”等。这些都很难有道理支撑,因此最终还是要归结为“先王制礼”,所以“虽圣人不敢过也”。这恰恰说明了三年之丧作为礼仪形式的道德效力不在于其自身的理性逻辑,而在于外在的、不可追究的“先王制礼”的历史权威性,这正是礼仪道德的特点。
- (2)所谓“箕踞”,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说:“箕踞者,垂两脚如簸箕形也。”所谓“坐如尸”,就是坐着的时候要像一个尸体那样腰板挺直,郑玄《礼记注》又说“尸居神位,敬慎也”,意思是坐着的时候就好像自己是个假神。总之,“坐如尸”就是正襟危坐。而箕踞则对儒家所提倡的“坐如尸”直接唱反调,其实质是表达了对儒家形式主义之礼法的蔑视。实际上,箕踞也确实成了反对儒家形式主义礼法的一个文化标志。如庄子,“庄子妻死,惠施往吊之,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又如刘邦,“高祖箕踞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这与刘邦尿溺儒冠正是异曲同工。再如阮籍,其母去世,“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晋书·阮籍传》)。
- (1)康德的宗教学论著《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认为:宗教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独立于宗教并证成了宗教,而且是宗教唯一合理的内容。康德试图以“道德神学”反对“宗教神学”,其实质是反宗教的。因此,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德国宗教界的严厉批判(参见李秋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译本导言)。儒学研究中所论述的,孔子与先秦儒家继承西周以降的理性主义思潮、以道德重新充实已经失坠了的“天”或“天命”的内涵、重建天命观,等等观点正类似于康德的“道德神学”,其实质同样是反宗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