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代诗歌”的语言学转向与主体间性的关联The Study between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Poetry's Linguistic Turn and Intersubjectivity
刘永;
摘要(Abstract):
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诗歌",在创作上具有高度的语言自觉和清醒的语言意识,规避情感介入和价值判断,"诗到语言为止"成为其代表性的理论口号。"第三代诗歌"对主体性的批判割断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使中国诗歌出现了一次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语言学的转向"。
关键词(KeyWords): 第三代诗歌;语言学转向;主体性;主体间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刘永;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6.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8.
- [2]弗莱德.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55.
- [3]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2002(1).
- [4]周宁,刘将.走向交往的当代心理学——心理学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J].唐都学刊,2008(4).
-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 [6]杨黎.对话[EB/OL][2015-10-03][2005-11-21].http://www.tieba.baidu.com/p/66830812.
- [7]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560.
- [8]王一川.自为的语言与文人的自语[J].南方文坛,1997(1).
- [9]张闳.声音的诗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 [10]陈超.“反道德”“反文化”:先锋“流行诗”的写作误区[J].绿风,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