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乡名的更改及其社会文化寓意
王旭;
摘要(Abstract):
宋代存在大量改易乡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寓意。总体来说,乡名的更改有雅化和儒化的趋势,体现出赵宋王朝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以及重视科举文教事业的统治思想。很多地理型乡名被愿景型乡名取代,其原因可归结为乡的性质和职能的转变,即乡由能处理行政事务的基层区划单位演变为乡村田地登记及税率核算基本单位。改易乡名并非单纯以迎合统治阶层教化和基层治理为目的,而是不同阶层合力的结果,掺杂了基层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改易乡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一道德,同风俗"的社会控制效果。
关键词(KeyWords): 宋代;乡里制度;乡名;社会文化寓意;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第64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8M642331)
作者(Authors): 王旭;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20.06.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振忠:《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以明清以来的皖南低山丘陵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邹逸麟:《中国地名学源流·序》,见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 (2)宋代乡村组织的演变,学界尚存争论,详见谭景玉《宋代乡村组织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 (3)包伟民:《宋代乡制再议》,《文史》,2012年第4辑。
- (4)张国刚:《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 (5)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4下《坊里》,《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5520页。
- (6)孙应时:《宝祐重修琴川志》,《宋元方志丛刊》第2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170—1171页。
- (7)关于乡名的专文,仅见王颋《孔陈作记——元平阳州〈选真寺记〉碑补释》(《西域南海史地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8—386页),该文对元代温州平阳县“金舟乡”改名“金洲乡”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认为乡的命名和改名与当地的政治环境、文化风尚等有很大的关系。
- (8)欧阳修:《文忠集》卷71《欧阳氏图谱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59页。
- (9)宋敏求:《长安志》卷15《县五》,《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58页。
- (10)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3《地理三·乡都》,《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2986—2987页。
- (11)参见湖州《(嘉泰)吴兴志》、秀州《(至元)嘉禾志》、苏州《(绍定)吴郡志》及《(元丰)吴郡图经续记》、常州《(咸淳)毗陵志》、常熟县《(宝祐)重修琴川志》、昆山县《(淳祐)玉峰志》《(咸淳)玉峰续志》及《(至正)昆山郡志》、华亭县《(绍熙)云间志》、无锡县元代《无锡志》,版本均为《宋元方志丛刊》本。江阴县的乡名是据杨印民《宋江阴志辑佚》(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9—20页)所录。
- (12)王棣:《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 (13)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82《玉牒初草》,《四部丛刊初编》第130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 (14)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4下《坊里》,《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5523页。
- (15)赵不悔修,罗愿纂:淳熙《新安志》卷3《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7633页。
- (16)迪特·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较为深入地探究了宋代历史是如何在儒家思想统领、影响下践行和发展的。见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第4卷,中信出版社,2016年。
- (17)脱脱:《宋史》卷436《陈亮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12940页。
- (18)详见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第一章《时代背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120页。
- (1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丙寅条,中华书局,2008年,第394页;李攸:《宋朝事实》卷3《圣学》,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
- (20)详见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关于北宋前期所确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对后世的影响,详见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 (21)李元弼等:《宋代官箴书五种》,中华书局,2019年,第37页。
- (2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咸平元年正月丙寅条,中华书局,2008年,第907页。
- (23)朱弁:《曲洧旧闻》卷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91页。
- (24)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2《地理类二·叙县》,《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7805、7803页。
- (25)本表主要对元丰年间太湖流域四州二十县的乡名进行了统计。
- (26)楼钥:《(嘉泰)吴兴志》卷3《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4691—4694页。
- (27)楼钥:《(嘉泰)吴兴志》卷3《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4692页。
- (28)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2《地理类二·叙县》,《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7798页。
- (2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3,天圣三年春正月癸酉条,中华书局,2008年,第2379页。
- (3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开宝四年三月丁巳条,中华书局,2008年第262页。“司明州”当为“思明州”之误,详见何新新《〈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点校疑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
- (31)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六之二九,中华书局,1957年,第7420页。
- (32)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九之二四,中华书局,1957年,第4973页。
- (33)曹彦约:《昌谷集》卷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4页。
- (34)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0《疆域五·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3555页。
- (35)杨潜:《(绍熙)云间志》卷上《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9页。
- (36)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12《八县》,《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6924页。
- (37)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2《乡都》,《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2627页。
- (38)楼钥:《(嘉泰)吴兴志》卷3《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4691—4692页。
- (39)赵不悔修,罗愿纂:《(淳熙)新安志》卷3《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8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7633页。
- (40)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4下《坊里》,《宋元方志丛刊》第6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5523、5520页。
- (41)佚名纂修:《无锡志》,《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2192页。
- (42)陈公亮:《(淳熙)严州图经》卷2《建德县·山》,《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4328页。
- (43)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1,《四部丛刊初编》第131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 (44)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绍兴十三年三月癸巳条,中华书局,2013年,第2384页。
- (45)元明善:《荣禄乡具庆里门记》,《全元文》第24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10页。
- (46)宋敏求:《长安志》卷16《县六》,《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69页。
- (47)脱脱等:《宋史》卷456《孝义》,中华书局,1986年,第13387页。
- (48)宋濂等:《元史》卷189《儒学一》,中华书局,1976年,第4316页。
- (4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1—22页。
- (50)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77—278页。
- (51)脱脱等:《宋史》卷387《吴芾传》,中华书局,1986年,第11888页。
- (52)欧阳修:《荐张立之状》,《全宋文》第1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53—954页。
- (53)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2《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7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7295页。
- (54)张耒:《柯山集》卷43《淮阳郡黄氏友于泉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71—372页。
- (55)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0《疆域五·乡里》,《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3555页。
- (56)元明善:《荣禄乡具庆里门记》,《全元文》第24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10页。
- (57)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5—293页。
- (58)在中国传统社会,绅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