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话语体系的中国语境和时代价值
畅引婷;杨霞;
摘要(Abstract):
随着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产生于西方的女性主义在中国学界迅速传播开来。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相一致,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妇女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外基金项目的推动使得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学界被广泛使用,学科化的推进在知识生产领域带来了革命。与此同时,feminism和gender两个概念也被赋予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女性主义话语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为人们认识历史与现实中的性别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释框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为现实社会的改革和未来性别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路径。就其时代价值而言,不仅重构了知识生产体系,而且重构着女性的主体身份,同时也建构着新的性别秩序。
关键词(KeyWords):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社会变革;中国特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KS131)
作者(Authors): 畅引婷;杨霞;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20.06.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岩:《西方女性主义的本土化: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5期。
- (2)刘霓,黄育馥:《国外中国女性研究:文献与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7-52页。
- (3)代表性的著作有[美]贺萧的《危险的愉悦:20 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2003)、[加]朱爱岚的《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2004)、[美]伊沛霞的《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2004)、[美]曼素恩的《缀珍录:十八世纪的中国妇女》(2005)、[美]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2005)、[美]白馥兰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2006)、[美]罗丽莎的《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2006)、[澳]杰华的《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2006)、[英]艾华的《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2008)、[澳]李木兰的《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2014)、[美]汤尼·白露的《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2012)、[美]贺萧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与中国集体化历史》(2017)等。
- (4)王玲珍:《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实践再思考:兼论美国冷战思潮、自由/本质女性主义对社会主义妇女研究的持续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第3期。
- (5)贺萧,王政:《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 (6)贺萧,王政:《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 (7)闵冬潮:《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片段》,《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5期。
- (8)李小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妇女研究与国际发展项目:兼谈本土资源和“本土化”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 (9)参见杜芳琴:《妇女学在中国高校:研究、课程和机制》,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第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 (10)王宏维:《对高校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及其教学的五点看法》,《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 (11)杜芳琴:《妇女学在中国高校:研究、课程和机制》,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第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 (12)李小江:《谈谈“女性/性别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对“女性本质主义”批判的批判》,《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 (13)参见黄盈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 (14)《一间自己的屋子》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1929年出版的一部散文集,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妇女若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其先决条件便是要争取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每年有五百镑的收入,唯有这样,女性才能敞开心扉,平心静气地从事文学创作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女性的才华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 (15)畅引婷:《当代中国妇女研究与性别知识建构》,《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 (16)参见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