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研究

  • 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处理好四对关系

    聂立清;刘柯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思想旗帜和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党的十九大以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宣传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学习宣传热度有所降低,持久性不够;浮在表面,泛泛而为,深度不够;硬性安排、灌输式学习宣传教育多,主动学习、真心学习不足;学习宣传数量上的要求多,注重实际效果不够等。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工作,应该处理好热度与恒度、广度与深度、密度与效度、力度与温度等四对关系。

    2021年03期 v.48;No.208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习近平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刘雅琪;钟明华;

    按其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总体系。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是最为深刻的社会革命。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以推动建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追求进一步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目标,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强调社会革命的整体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在世界历史视野上拓展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实现机制,将世界历史推向共产主义的深层次,在现实上印证并拓宽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的内在理路。与此同时,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作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自觉""方法论自觉""争取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状态"为基本特征,科学地回答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揭示了百年世界大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奥秘所在。

    2021年03期 v.48;No.208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哲学研究

  • 论终结于风险社会的普遍主义

    张康之;

    如果对工业社会这个历史阶段中所建立起来的全部意识形态进行定义的话,我们倾向于将普遍主义作为其本质。普遍主义作为一种观念、信仰、思维方式和社会建构以及行动原则,存在于工业社会的几乎全部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叙事之中,形成了一个所有思想无出其外的语境,在语言形态上则集中表现在对"普遍性"和"同一性"等概念的使用上。虽然辩证法认识到了普遍主义的缺陷,但也没有能够对普遍主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普遍主义的观念、思维方式和信仰也物化为制度安排、行为模式的形塑上,构造出了一个可以被称为普遍主义的世界。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普遍主义的历史性,它仅仅与工业社会这个历史阶段相联系。这种历史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具体性,将随着工业社会的终结而终结。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意味着一个突出具体性历史阶段的到来,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无论普遍主义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对于人的生存和生活来说,都是有害的。

    2021年03期 v.48;No.208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
  • 无法成立的诘难:论规范伦理学对美德伦理学之应用问题的批评

    韩燕丽;

    规范伦理学对美德伦理学及其应用有着各种诘难,这些诘难多集中于美德伦理学不能很好地指导现实道德生活,不能诉诸美德自身给出行动规范性的解释。但这种诘难事实上不能成立:一方面,规范伦理学对美德伦理学应用的这种指责,建立在对美德伦理学的诸多误解之上,且这种指责实质是法典化(codify)道德,而法典化的道德规则所提供的计算机程序式的决策程序并不能让道德行为者或非美德行为者自动给出美德行为;另一方面,美德伦理学通过援引美德自身的合理性,可以给出一种不可法典化(anti-codification)应用道德规则的模式,可对美德伦理学的应用作出很好的说明。

    2021年03期 v.48;No.208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伦理精神的哲学意蕴及其基本特征

    杜灵来;

    "精神"之于人的本质性和价值性决定了人是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存在"。"精神"是思维与意志的结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知行合一的集中显现。只有走出"反映论"和"绝对论"的局限才能还原精神的本质。传统文化鲜明的"伦理"品质和"精神"走向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意象。"精神"是"伦理"的内容与本质,"伦理"是"精神"的发展与表达。"伦理精神"是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的自我更新与生长的根本样态,是主体在建构意义世界时引领知、意、情持续走向真、善、美的知行合一的动力过程。伦理精神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为实践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颉颃、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同构、激励性与导向性的协同。只有伦理精神才能将精神的民族性、历史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特质高度融为一体,让国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始终保持不忘本来的定力、吸收外来的活力和面向未来的张力,在守望"伦理"中回归"伦理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走进新时代的国人找寻到精神与文化之自觉的起点、自信的支点和自立的平衡点。

    2021年03期 v.48;No.208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政治与行政

  • 大数据系统推介下的网络消费异化:表征、溯因及消解

    马会端;

    大数据推介系统促进了网络消费的便捷性、多样性以及普遍性。消费异化、网络消费异化、大数据推介系统以及网络消费行为自由异化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网络消费异化是消费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大数据推介系统则构成了网络消费中消费行为自由异化的技术诱因。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对象、消费环境异化等是导致网络消费异化问题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共同构成了人们进行消费选择的前提条件,并由此导致了网络消费选择中符号化、同质化、被动化等消费行为自由异化的现象。网络消费作为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一种手段,基于现实需求的自由消费行为在大数据系统推介下产生了自由的异化,或者说成了一种受大数据推介技术所宰制的异化了的消费自由。在本质上,这种异化了的消费自由是一种消极的消费自由。因此,要在技术开发与实践过程中确立道德责任,促进技术应用者内在德性的养成,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建立在自决的判断和选择基础之上。

    2021年03期 v.48;No.208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8 ]
  • 政府绩效评估的嵌入治理与偏差控制:一个结构-关系的分析框架

    张书涛;

    压力型体制下上级政府主要凭借科层制正式权力结构运用"命令-控制"机制,自上而下地推进评估政策的执行,而下级政府则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应对"方式进行非正式策略回应。"结构-关系"框架为政府绩效评估嵌入治理的有效运作提供了治理基础和效能保障。面对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扭曲、行为失范、参与排斥和合法性缺失等治理偏差问题,需要在厘清诸治理要素及其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一致性和协同性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系统。通过政府规制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政策执行进行整体化控制,通过政策规范对政府绩效评估自主性行为进行限制,同时,确立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目标与合作导向,实现政府、社会与公众的多层次治理协同。

    2021年03期 v.48;No.208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2 ]

法学研究

  • 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范问题再审思

    翁晓斌;饶淑慧;

    规范说是民事实体法中证明责任分配规范配置的基本原则,我国民事立法中却未完全体现该原则。最新出台的《民法典》中,显性证明责任分配规范较以往有小幅增加;从规范说角度,我国民事实体法中的诸多问题依然未得到充分回应,条文间缺乏体系化的证明责任考量问题未得到实质性回应;证明责任提示语使用的规范程度仍有提升空间;规范说与消极事实的证明难题尚未厘清;两种证明责任表达方式的区分适用存在混乱,存在过多使用显性证明责任规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由来已久,根本上是由我国民事实体法之"权利义务型"条文表述模式所致。短期只能以立法解释方式进行补充完善;长期而言,立法者须对民事实体法的条文表述方式进行深入、系统的考量。

    2021年03期 v.48;No.208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 ]
  • 宪制改革视域下监察委属性定位的法理逻辑

    王建国;谷耿耿;

    八二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从宪制层面增设监察委员会行使国家监察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下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四位一体"的宪制模式。宪制层面设立监察委员会是运用中国特色政治改革方法论和顶层设计的理念对国家权力监督体系的重大革新,贯穿了从严治党与国家法治一体协同推进的反腐败全覆盖思路和国家治理逻辑。正确界定监察委监察权的法理属性要基于宪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宪法修正案文本、监察基本法的规定以及监察权运行现实样态展现的问题,从政治、宪法、法律及实践层面的多重视角进行深度理解和正确阐释。

    2021年03期 v.48;No.208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财经论丛

  • 中美贸易摩擦下加征关税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基于粤浙闽外贸型企业调研数据

    丁守海;徐政;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采取加征关税的方式,给中国不同行业的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加征关税是否超过企业自身能承受的最大关税为基准,将企业所处的行业分为危险行业和非危险行业,并基于2017-2019年上半年粤浙闽三省份500家外贸型企业调研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研究了加征关税对不同行业企业出口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危险行业的企业相对于非危险行业的企业,对美出口量有明显的下降,且民营企业相对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出口量下降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出口量的下降引起了雇工人数的减少,并使基本人工成本相对下降,因此危险行业的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值得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国家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补贴和融资渠道,加强员工技能培训,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03期 v.48;No.208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5 ]
  • 主播类型与品牌态度及购买意愿——基于网络直播购物场景的实验研究

    费鸿萍;周成臣;

    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直播购物提供了虚拟的交易空间,网络直播带货也因此成为新兴的热门职业。本文基于来源可信度和准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实验探究了不同的主播类型(传统明星和网络主播)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主播与带货品牌的匹配类型(功能匹配和形象匹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网络主播相比传统明星能让消费者产生更高的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当主播与带货品牌偏向功能匹配时,网络主播相比传统明星主播能让消费者产生更积极的来源可信度和准社会互动感知,进而促进消费者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当主播与带货品牌偏向形象匹配时,其结果无显著差异。因此,企业在选择直播主体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主播类型及其与产品匹配程度,以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品牌态度。

    2021年03期 v.48;No.208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7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16 ]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管激励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

    席龙胜;张欣;

    本文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增长期权理论及企业能力理论,利用2009-2019年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探究了高管激励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促进效应"。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持股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中均发挥了正向调节的作用。考虑到企业异质性影响,与国有企业比,高管持股在非国有企业中具有更加显著的调节效应,而高管薪酬激励在两类企业中无显著的差别。此外,这一调节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中也无明显的差异。因此,政府要充分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在制定经济政策以平滑经济波动时,要具有前瞻性,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管激励政策以强化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

    2021年03期 v.48;No.208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2 ]

历史研究

  • 通史家的史学世界:吕思勉中国史学史撰述评议

    刘开军;

    吕思勉的中国史学史撰述,主要见于四个方面:两部通史与四部断代史中的史学史叙述;读史札记中的史学条目;《史通》和《文史通义》研究专著;"历史研究法"、历史教科书等撰述中的史学史内容。吕思勉在史学史研究方法上明显受到梁启超"史学史的做法"的影响,他使用的史学史资料大体源于历代正史,举证繁富,却不晦涩窒碍,在史学史资料的开掘方面有筚路蓝缕之功。吕思勉能以通史家的眼光和格局观察三千年史学的流转,也能够从史学史中汲取作史的智慧,寻得新通史的做法。吕思勉在史学史撰述上,还展现了他在文献考辨上的学术功底。还有一点尤须指出,吕思勉笔下的史学史,史部目录解题的痕迹并不明显。一是带着问题写史学史;二是抓住了君权与史权的博弈这一古代史学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史学史撰述明确了一条主线;三是拒绝耳食之言,追求一家之言。正是基于上述诸方面的建树,吕思勉成为回顾早期中国史学史学科史时不容忽略的一员。

    2021年03期 v.48;No.208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论新中国两轮方志编修对旧方志的继承和创新

    沈松平;

    地方志编修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两轮方志编修继承了两千年来方志的记、志、传、图照、表、录的体裁,在框架结构上沿用了纲目体和平列体,将旧有的"三宝体"改编为"新三宝体",拓展了志书自注的形式和功能,横排竖写、越境不书等旧志的优良传统也被新志奉为编修的基本原则。新修方志克服了旧志中偏重人文、各部类内容比例失调、有褒无贬等弊端,各部类内容比例趋于相对平衡,记载人物有褒有贬,善恶并书。新志编修在体裁、结构、内容、编纂手法等方面相对旧志也有不少创新。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假象创新、盲目创新和否定式创新的现象,对此必须进行批判。

    2021年03期 v.48;No.208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 ]

文学研究

  • 严可均《全三国文》孙吴部分缺误补正

    王书才;徐小娜;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现存的对唐代以前散篇文献汇辑最全的一部总集,对研究唐前文学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只是因为时代久远以及个人精力有限等原因,该书不免有许多缺憾之处。以《全三国文》孙吴文部分为研讨对象,可以对书中的缺误进行归结补正,包括补充作者的姓名与生平、补辑遗漏的作者及作品、辑补漏辑的书籍、增补漏辑的文篇、是正辑录佚文时不能遵守自订凡例的诸种失误、剔除误辑的佚文、校正字句方面的讹脱衍倒,等等,以期对唐前文学文献的整理研究有所裨益。

    2021年03期 v.48;No.208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从明“学”层面看高氏《义疏》之“繁琐”——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研究之一

    王琼;力之;

    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是《文选》李善注研究殊为重要的成果。其"繁琐"时或为后世学者所诟病,然将之置于"选学"发展史和近代学术的大背景下细加观照,便知在看来"繁琐"的考据中,是书以校勘、考证、注疏、章句等形式基本囊括了向来《文选》研究的相关重要成果,乃近代"选学"的集大成之作,在"选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无可动摇。"繁琐"是《义疏》自身不得不然及特殊时代之产物,主要乃因之明"学",然不外"白璧"之"微瑕"。

    2021年03期 v.48;No.208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出版与传播

  • 战时新闻学的研究主题及其当代意义

    陈娟;周光明;

    抗日战争打断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正常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机使学界和业界都转向寻求"新闻救国"路线,由此催生了战时新闻学。战时新闻学围绕新闻服务于抗战这一目标,注重对战时新闻宣传理论的建构,尤其从理论上阐释了新闻宣传本位在对敌舆论战中的有效性;战时新闻学通过对战时新闻业的动态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战时新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战时新闻学从新闻的宣传功效出发推进新闻业务改革,使战地通讯成为此时期最主要的报道形式;战时新闻学探索了新的教育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宣传人才。

    2021年03期 v.48;No.208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教育学研究

  • 高校读书会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从游”中学会创造

    胡疆锋;

    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举办有章可循的高校读书会,有利于保证和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读书会有助于研究生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吸收,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增强学习的仪式感,帮助新生融入学习团队和建设学术共同体。读书会营造了见贤思齐的良好学风,鼓励以文会友,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少而勤"的良好写作习惯,培养高效演说的能力,提升阅读品质,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推动学习成果向学术成果的转化,锻炼研究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读书会提倡参与式、协作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相互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有利于缓解研究过程中的孤独感,从而形成了研究生培养的"从游"模式。"从游"模式可以有效补充"熏陶"和"考核"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对研究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明显的正向功能。

    2021年03期 v.48;No.208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 ]
  • 个体生命卓越性视域下的教育及其建构

    蒋军营;刘济良;

    人向着卓越的生命发展势态而存在,正是这种生命的卓越特性使人不断超出其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走向生命及其精神的充盈、高贵和完满。面向生命个体而在、为了生命发展而教的教育是促成个体生命卓越性得以发展的动力,也因此为其走向卓越创设了可能。然而,在现实教育中,这种卓越性却因为功利教育的熏染、考试竞争的盛行、教育权威的泛化、静态证明的评价等原因出现了异化。因此,要真正应对异化进而引领个体生命走向卓越,教育就必须在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氛围和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上实现自身的重构。

    2021年03期 v.48;No.208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 ]
  • 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历史演进

    孟旭琼;汤志华;

    课程思政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课程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改革开放以后,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深化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构思,解决前一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是教育目标应然性的逐步完善。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及方法不断完善与创新,为进行新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现实基础。

    2021年03期 v.48;No.208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5 ]

  • 河南省重点学科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学科简介

    <正>河南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科现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河南省重点学科(2008年至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建设点(2019年)。学科还拥有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河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2021年03期 v.48;No.20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陈巍国画作品

    陈巍;

    <正>~~

    2021年03期 v.48;No.208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