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期特稿

  • 文章美质论辩——黑格尔美学思想批判

    崔应贤;

    怎样才是美的特质?长期以来,人类欣赏美,陶醉美,论断美,但始终未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位。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切入,所作出的判断最具影响力。这种认定好似找寻到了美的单一纯正属性,但其哲学依据是具有偏颇性的,最不辩证的。寄寓于感性中的,还分明地烙印着人类早期思维形态不够成熟的状态;相反,散文,即广义上的文章却以其人类进化到相当阶段思维相对发达之后才产生的书面语言体裁形式,体现着人类本质力量的理想追求,即展示着美的永久魅力。哲学美学,即体现了人类于自己所创造文化进行高度抽象、严谨思辨、正确定位有关。

    2015年03期 v.42;No.172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29 ]

政治学研究

  • 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探析

    苏阳;

    面对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仅关系到维护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对于回应西方国家的质疑声音,向外部世界展现一个清晰、真实的中国图式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和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达成共识,也超越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我们应当坚持对自身价值的信心,转变话语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让中国价值的正能量在世界回荡。

    2015年03期 v.42;No.172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02 ]
  • 论以人为本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一致性

    陈晓燕;

    从价值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对经济主义"见物不见人"价值观的反正,与"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从动力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对科学主义对科技力量盲目崇拜的否定,与"一切依靠群众"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点相一致;从方法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本位主义消极后果的矫正,与群众路线之工作方法的终极目的相一致。可见,在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的今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坚持以人为本是内在一致的。

    2015年03期 v.42;No.172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9 ]
  • 2014年中国学术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新进展

    许昌;武斐;

    2014年中国学术界对新加坡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增加,从事研究的学者人数增多,机构分布更广。而对人民行动党的研究又是和对新加坡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大量的新加坡研究成果中也涉及人民行动党。本文在分析2014年中国学术界对新加坡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展示了2014年中国学者在研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廉洁建设、执政经验、治党理念、自我更新、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014年中国学术界有关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研究也存在一些薄弱之处。

    2015年03期 v.42;No.172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7 ]
  • 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建构与政府能促型角色

    吴飞;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供给与需求差异之间弥合的产物,是家庭养老社会化供给功能的体现。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以家庭为基础,依靠政府、社区、私人组织、NGO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来提供专业性、多样性的养老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因适应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供给的最佳方式。在建构与推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作为公共权力执掌者的政府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合理的责任定位,承担起能促型政府角色,为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创造制度、资源便利,构建多维监管体系保障服务质量,实现弱势群体养老服务的兜底性作用,以化解养老危机,体现社会公正。

    2015年03期 v.42;No.172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95 ]
  • 产业创新网络治理结构与政府角色

    马晓飞;王欣;

    政府在产业创新网络中的角色和作用主要取决于产业发展需要,是有边界的;政府干预产业创新的强度和作用方式应随着产业的发展阶段、产业的战略地位、产业的类型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在产业发展初期,出于快速赶超、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等考虑,政府要对产业创新给予重点保护和大力扶持;当产业突破发展瓶颈之后,政府的干预强度需适当减弱,产业创新更多取决于市场导向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政府及时和适当的引导与规制也必不可少。

    2015年03期 v.42;No.172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2 ]
  • “延迟退休”决策中的观念与利益博弈

    靳卫敏;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避免在养老问题上陷入福利国家的困境,延迟退休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必须直面的一项选择。延迟退休虽然还未成为正式决策,但是在目前的讨论中,不同利益群体已经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差异,政府内部、政府与专家学者、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民众、民众与学者等相互利益博弈已经非常激烈。在大讨论的背后,反映的实际是我国目前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趋势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问题日益突出,养老保障中政府与市场、民众关系不协调的问题。这场涉及面广泛的讨论,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延迟退休在我国已经是无法回避的趋势,但延迟退休的决策,应采取谨慎的渐进决策模式,在开放、民主、公开的环境下做出决策,并同步推进配套政策体系的完善。

    2015年03期 v.42;No.172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22 ]

经济管理学研究

  •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崔九九;

    房地产行业、传统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作为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股主要力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目前遇到了发展瓶颈。在此形势下,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新常态"反过来加剧了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而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受制于中国特有的金融体制安排,本有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在大型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走出经济发展困境的关键在于找到替代性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既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又有利于降低现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杠杆化水平。激活资本市场活力的一个根本途径是改革股票发行制度,以IPO注册制取代审批制,这样才能从制度上突破当前金融体系的局限性,打破严重失衡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从而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瓶颈。为了克服IPO注册制的内在缺陷,监管部门必须加强事后监管,建立市场纪律,约束企业的背德行为,也就是采取"宽进入、严监管"的模式。

    2015年03期 v.42;No.172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1 ]
  •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融合发展路径——基于竞争优势的分析

    翟永会;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这一变革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三流一体"的特性、金融服务的便携、大数据的应用、业务渠道的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相较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其金融平台,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打造利惠服务模式,定制优质服务,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培养复合金融人才,建立互联网战略平台,在融合中寻求变革方向,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2015年03期 v.42;No.17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307 ]
  • 企业创新文化的科学测评研究

    穆健康;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推动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企业创新文化视角审视自己的创新管理。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原动力,一个创新型的企业必须以创新文化为驱动力科学构建企业的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价值导向的领导行为和员工素质是基础,制度行为和环境是关键。从价值导向层次和制度行为和环境层次构建科学规范的、内在逻辑性较强的企业创新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规范企业的创新文化行为,进而推动企业创新文化的良性发展。

    2015年03期 v.42;No.172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25 ]
  • 农地保障制度创新的方向:农地资本化——兼谈农地资本化的约束与对策

    赵保海;

    目前我国现行的农地保障制度面临着艰难困境,一是农地保障功能弱化难以承受农民的基本保障之重,二是农地所赋予的保障功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农地资本化是农地保障制度创新的较好方向。但是我国目前农地资本化还存在着制度、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约束,推进农地资本化,实现农地保障制度的创新必须重点做好:明晰农地产权的权能和边界;加大对农业经营者政府支持的力度;加强农地的价值化管理;建立健全农地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地资本化经营人才的素质。

    2015年03期 v.42;No.172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9 ]
  • 国家豁免中的国有企业问题研究

    崔航;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豁免主体中最为复杂的一类,对其认定以及如何享有豁免权,各国的实践和理论不一。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职能主义,国有企业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享有豁免权利,二者殊途同归,但是仍有差异。本文通过比较《联合国国家豁免公约》以及英美典型国家的相关规定,试图为我国即将到来的国家豁免法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文拟分析我国目前相关立法的不足,指出我国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是修改、完善相关民商事法律,厘清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加速我国的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立法工作,以表明我国对此问题的立场。同时在微观层面要积极应诉,提高诉讼策略,最大程度地保护我国当事人的利益。

    2015年03期 v.42;No.172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19 ]

法学研究

  • 以水污染为基点探讨污染环境罪的刑法规制

    樊建民;

    刑法关于污染环境罪的规定有不周全之处,需加以修订完善。删除"违反国家规定"的限制,以遏制情节恶劣的合法污染行为;删除"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限制;适当提高本罪的法定刑上限;增设处罚本罪的行为犯;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应采取疫学的标准来认定;罚金数额应综合行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治理污染的成本以及污染行为存续期间行为人所获利益等三种因素来确定。

    2015年03期 v.42;No.17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82 ]
  • 强制医疗与刑事法体系融合之路径

    潘侠;

    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添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但强制医疗性质归属不明、程序构造不清,导致其与既有刑事法体系难以有效融合,极大影响了强制医疗的贯彻落实。明确强制医疗的保安处分性质,指明其诉讼程序品质,在实体上谨守刑事立法精神,同时借助正当程序加以规制,并完善与普通诉讼程序的转换与衔接设计,是实现强制医疗与刑事法体系整体协调、稳步推进的必由之路。

    2015年03期 v.42;No.172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0 ]
  • 贿赂犯罪中事后自动恢复条款初探

    闫雨;

    我国刑法在行贿罪、介绍贿赂罪以及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中,均规定了"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犯罪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条款。关于这一条款规定的行为性质,通说认为构成特别自首。但是这类行为已经超越了自首的界限,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自动恢复行为。作为一类独立的行为类型,事后自动恢复有其相应的主客观要件。主观方面必须具备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意志因素是行为人自愿恢复的决意。事后自动恢复客观方面必须具备行为要素与结果要素,行为要素是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主动恢复、消除违法的行为,结果要素是行为人的主动恢复行为全部或者是部分恢复了犯罪行为所破坏的法益,降低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鉴于事后自动恢复行为在恢复法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在刑法中采取"二元立法模式"予以明确。

    2015年03期 v.42;No.172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3 ]

哲学研究

  • 五伦五德源流

    章启辉;

    五伦五德源远流长,经历了三代春秋源起、战国秦汉之际初形、两汉完型和立法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五伦五常、三纲五常两个思想体系。这一过程是五伦五德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这个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中,孔子是理论奠基的代表,孟子是理论伦常化的代表,董仲舒是理论纲常化的代表,《白虎通德论》是理论完型和立法的标识。

    2015年03期 v.42;No.172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7 ]
  • 论方东美对中国佛学的研究

    柴文华;于跃;

    作为中国现当代的著名哲学家和文化民族主义者,方东美是站在欣赏、认同的立场阐释中国佛学的。方东美把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尤其是华严宗哲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和论说范围,对它们的基本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和分析。研究方东美的中国佛学观,有助于我们把握港台哲学家研究中国佛学的特点,也有助于深化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

    2015年03期 v.42;No.172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25 ]
  • 《圣经》中的神秘主义特征探析

    周遥强;

    《圣经》(这里指希伯来语《圣经》,即《旧约》)的大部分内容,除了字面上的意义以外都有一个更为深刻的隐含意义,信徒们通过考察这些隐含的意义,可以窥探到上帝的奥秘。《妥拉》是一部记载了古代以色列宗教仪式的文本,其中记载的某些仪式具有一种特定的魔力潜能,可以在参与者的生命中产生一种活的力量。"先知书"里的预言,就其在先知著作中所呈现出的面貌来看,很难脱离一个神秘主义背景的假设来进行解释,这个背景包含在同上帝的直接联系中。在哈吉奥格拉法(文集)中,反映出宗教思想各个方面的内容——宗教实践和敬拜,令人震撼的上帝创世力量,对弥赛亚拯救以色列人的期盼以及正义的最终回报的图景。

    2015年03期 v.42;No.172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2 ]
  • 人类利他行为的自然基础

    易小明;黄立;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道德上的利他是人类的社会性表现,也具有自然性的根源。人类的利他行为是一个内生性的文化行为,是自然利他与社会利他的统一,并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限定,它在自然的文化化与文化的自然化过程中获得确证,最终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2015年03期 v.42;No.172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5 ]

历史学研究

  • 中原先秦城址遗产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利用

    汤洁娟;

    中原先秦城址遗产资源历史悠久、数量较多、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工艺价值。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与之伴随的资源开发认识不到位、保护不力等因素,导致诸多的中原先秦城址遗产资源破坏严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旅游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亟需对中原先秦城址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从法律、规划、教育、宣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处理好文化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全方位进行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5年03期 v.42;No.172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7 ]
  • 明代盐商子弟异地科考问题及其应对——以两淮盐场为中心的考察

    吕小琴;

    明中叶以降,两淮盐商子弟遭遇因路途遥远,不便返乡参加科举考试的难题。为此,明朝廷试图以寄籍方式让盐商子弟附入侨寓地儒学就读。此举措不仅条件苛刻,而且因挤占学额引发当地士子的不满,故效果不佳,而盐官向明朝廷奏请建立盐场儒学即运学,又无果而终。随着盐商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明朝廷于万历十三年出台"商籍"制度,规定盐商子弟不需要以寄籍方式便可附入侨寓地儒学就读,同时又可享受朝廷额外划拨的学额。这项新对策在既有户籍管理体制下同时兼顾到盐商子弟和当地士子的利益,但是它存在因内含科举特权从而破坏科举公平的根本弊端。

    2015年03期 v.42;No.172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6 ]
  • 试论康有为移风易俗思想

    赵东喜;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改良家,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受到西学和西俗的刺激,他认识到晚清社会需要改革陈旧制度,看到了晚清社会已腐朽不堪的思想文化,力主移风易俗。由此而产生了康有为政论思想之外的一些改革社会风俗的思想,如剪发辫、兴女学、废缠足、倡导婚姻自由等,这些思想打破了封建纲常对人们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对推动晚清社会进步、开化社会风气、促进妇女解放产生重大影响。

    2015年03期 v.42;No.172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7 ]
  • 从军到民: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复员军人的角色转换

    任同芹;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国家从1950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军队进行整编复员。复员军人在回到地方之后,面临着从军到民的角色转换问题。自身和社会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无法适应新的角色,甚至出现角色适应障碍。为了尽快使其适应新的角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复员军人的政治关怀和政策保护;为复员军人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重视对复员军人的心理疏导;为复员军人回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些措施对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5年03期 v.42;No.172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78 ]

中国美学关键语汇研究[笔谈,3篇]

  • 美、文、玉:中国之美独具特色的三个语汇

    张法;

    <正>正如在西方美学中,美这一概念是基本的,但并非西方美学之特色,显出西方美学特色的是aesthetics(美感),一种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对aesthetics(美感)的定义,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西方美学(aesthetics)。在中国美学中,美是基本的,而真正构成中国美学特色的是文和玉,只在把美、文、玉加在一起,中国美学的特色才能突显出来。在西方,真正在美学上成为美的对象的不是beautiful object(美的对象),而是aesthetic object(美感对象)。在中国,美是一般的美,文是比一般的美更雅致高贵的美,玉则是从外表形貌到灵魂气韵

    2015年03期 v.42;No.172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6 ]
  • 从《尚书》的美学语汇看上古时代美的人、物、事

    刘天召;

    <正>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2015年03期 v.42;No.172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0 ]
  • 庄子、荀子“虚静”范畴比论

    余开亮;

    <正>"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2015年03期 v.42;No.172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2 ]

文学研究

  • 文学批评的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刍议

    武新玉;

    文学批评的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第一层次是一种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解构主义已为大家熟悉和应用,而建构主义尚有待于认识、理解、接受和运用。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在第二层次是一种批评的理念和智慧,这种理念和智慧施之于文学批评园地则能通观文学批评活动,从建构什么和解构什么的角度来考察和促进各个批评流派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施之于社会和人生,则能帮助我们明智地去面对世界和度过人生。建构和解构性质的文学批评活动古已有之,只是多处于散布和无组织状态,而在现当代则发展成为有相当理论体系和活动规模的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但当今社会生活丰富,文艺创作繁荣,而文学批评却相对滞后。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把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既视为理念和智慧、又当作理论和方法来振兴文学批评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益的,值得我们大家认真看待并积极参与。

    2015年03期 v.42;No.172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65 ]
  • “天地君亲师”溯源考——兼论《礼记》的成书时代

    吕友仁;吕梁;

    "天地君亲师"是旧社会家家供奉的香位牌上的五个字。张舜徽先生说:"真正彻底了解‘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的来源和作用,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内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而这五个字源出何书?目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礼论》。本文则认为源出《礼记·礼运》,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荀子》中的五字缺少"亲"字,而《礼记》则不缺;二是《礼记》成书早于《荀子》,这在郭店简、上博简出土问世以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2015年03期 v.42;No.172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84 ]
  • 日本汉诗引用《左传》典故考论

    毛振华;

    日本学者非常重视对《左传》的学习和研究,在版本、校勘、注释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学术成就。《左传》在日本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典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意涵深受日本汉诗作家的吸取和借鉴,他们主要通过引言、引事等方式寄托、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道德规范意识,增强了诗作的修辞表达效果,提升了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显现了日本汉诗的创造性发展。

    2015年03期 v.42;No.172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6 ]
  • 清代鬼诗的类型及其文人情怀——以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为例

    魏晓虹;王泽媛;

    在《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中,穿插着一些鬼诗。鬼诗实为文人所作之诗,多以题壁诗、唱和诗、爱情诗、扶乩诗等形式出现。文人借助鬼诗来展露诗歌才华,鬼诗中表达了文人怀才不遇、超然豁达的人生感悟。《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诗,少有阴森恐怖的鬼气,表现出风流儒雅的文人情怀。

    2015年03期 v.42;No.172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38 ]
  • 经世之心与文人风雅——李圭的环球之旅与域外诗文新论

    杨波;

    1876年,李圭赴美考察美国费城世博会,旅途中署名"环游地球客"在《申报》连载《东行日记》,后来成书的《环游地球新录》也因《申报》的推波助澜,销行甚广,成为早期文学市场化的成功尝试。李圭另有《环游海国图》以诗文图录的形式记述环球壮游,吟咏海外风物,这一重要文本尚未进入研究视野。前者借海外见闻条陈时政,匡谏阙失,具有传达新知、开拓眼界的锐气;后者则以文人悱恻之怀,唱叙异域风情,回到了诗酒唱和的老路,一新一旧的文本背后是晚清文人在面对新世界时经世之心与文人风雅并存的生动写照。

    2015年03期 v.42;No.172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61 ]
  • 张楚小说论

    李振;

    张楚是近些年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小说家,他对小镇人物形象及心理的塑造生动、可靠,对小镇生活有着细致具体的描写,他将绝望当成故事的开始,在叙述中痴迷寻找一个最坏的结果,于日常生活中发现忏悔的消灭,在展现了一个社会群体普遍生存状态的同时,显示着作者探究复杂人性的努力。

    2015年03期 v.42;No.172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1 ]
  • 亚哈的复仇及其失败——论麦尔维尔长篇小说《白鲸》中的生态指向与启示

    韩菊红;

    作为一部意蕴丰富的文本,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涉及了人与自然关联的主题。亚哈是作者对18世纪人类精神气质的文学表达,但在他的身上暴露出了人类对自然无知和蔑视,他的生命悲剧以及"裴廓德号"捕鲸船的沉陷,宣告了复仇活动的彻底失败。莫比-迪克是自然的代表,它在没有人类入侵的海水中自由自在地生存,与为了保卫自身而被激起的勇敢和抵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与亚哈的同归于尽象征了自然对人类惩罚的程度。文本的启示意义在于:人类需要回归自然,只有在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与之相融才是未来生存的希望路径。

    2015年03期 v.42;No.172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2 ]
  • 传承与发展——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哥特艺术

    代博君;

    有着浓烈的哥特式小说的气息,一直以来,麦卡勒斯作品的哥特式风格就吸引了文学评论家的关注,但是,她的作品并不是哥特元素的简单复制和堆砌,麦卡勒斯在借鉴传统的哥特小说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艺术,在传承哥特式小说特点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2015年03期 v.42;No.172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8 ]

教育学研究

  •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

    侯帅;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尊重自然、永续发展理念,是现代生态文明的哲学渊源。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现阶段,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网络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现实障碍。推进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网络与教学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更好地塑造青少年的现代生态文明价值观。

    2015年03期 v.42;No.172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12 ]
  • 政治安全与公民意识教育关系研究

    谷佳媚;

    公民意识是政治安全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公民意识教育是政治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充分重视公民意识教育的同时,需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在政治安全的目标指向下完成公民意识的教育,并在教育的过程中维护政治安全。

    2015年03期 v.42;No.172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0 ]
  • 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的实践与探索

    宋海红;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监管高校使用政府投入资金的一种模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透明度,增强了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资金进行事前监控并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强化了高校预算管理意识和执行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财务风险,遏制了腐败,其积极意义和正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同时,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与高校预算管理的衔接尚存误差,与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核算要求有一定距离,支付环节有待改善。实践中要重视零余额账户的对账管理,强化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积极推进高校公务卡制度改革,畅通财政直接支付的绿色通道,合理界定资金支付方式,改善支付所需资料的传递和审核方式,增加直接支付业务的电子资料审核功能,以提高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

    2015年03期 v.42;No.172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9 ]
  • 论师德教育在师范生就业力中的地位、作用与路径

    宁敏;

    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瞬息之变带来的影响,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研究是强化对师范生的就业服务,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也是关系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015年03期 v.42;No.172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