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佛教与文学新论

  • 宋诗话中佛禅话头及其喻意(一)——范温《潜溪诗眼》禅语之分析

    周裕锴;

    <正>在宋诗话的作者队伍里,不少人与佛禅有各种瓜葛,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一、被禅宗灯录列为法嗣,如《彦周诗话》的作者许顗,《岁寒堂诗话》的作者张戒。二、自以学佛居士为别号,如《藏海诗话》作者吴可号藏海居士,《竹坡诗话》的作者周紫芝号竹坡居士,《石林诗话》的作者叶梦得号石林居士。三、有

    2012年06期 v.39;No.157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2 ]
  • 论诗、偈的异同及偈颂的诗化

    张昌红;

    <正>对于诗与偈的关系,人们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偈是诗,有人认为不是诗,也有人认为部分是诗。唐代僧人拾得曰:"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1]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偈颂的文体属性就有争议了。《四库提要·全唐诗》

    2012年06期 v.39;No.157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24 ]
  • 宋初天台宗僧诗刍论

    张艮;

    <正>一、宋初天台宗诗僧群体勾勒佛教发展到宋代,除禅宗极为发达以外,天台宗经过宝云义通特别是他的两大弟子法智知礼和慈云遵式的努力,再度中兴,在宋代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在吴越地区。宋代僧诗也非只有禅宗僧人的作品,天台宗诗僧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创作群

    2012年06期 v.39;No.157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0 ]

一个左翼作家的侧影:周文小辑

  • 一个作家的终结与永存

    胡发云;

    <正>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的清晨,中央马列学院(现中央党校)秘书长周文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卧室里。时年四十五岁的他就这样匆忙而又果决地结束了自己坎坷、艰辛、动荡、丰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2012年06期 v.39;No.157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1 ]
  • 周文研究的可能空间

    张宁;

    <正>在阅读周文前,除了在鲁迅和冯雪峰史料中接触过之外,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最初是阅读史料——革命回忆录式的文章,语言几乎相同的叙述,关键之处却语焉不详的历史记载,看不出他和一般左联作家有什么不同。间杂着阅读的几篇作品,印象倒是不错。直到在逐渐的好奇中有一天读到了朱

    2012年06期 v.39;No.157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4 ]
  • 周文的艺术世界

    刘臻;

    <正>倘若不是那么早就投入到革命的实际工作中去,而是专事写作,周文会怎样呢?这可能是读过周文作品的很多读者都会问的问题。但很可惜,对现今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乃至教师而言,这个仅有五年创作经历的作家却仍一是个颇为陌生的名字。

    2012年06期 v.39;No.157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2 ]

  • 礼:身体仪式化之“为”——儒家礼仪观的身体向度

    格明福;徐蕾;

    在身体观的视角下,儒家对仁与礼的强调,呈现出礼以化身、即身而仁在的特点。以身体为根基,以践履为实现的人的礼仪化存在,使礼在实际上表现为身体的仪式化之"为"。这种仪式化的"为"对身体的约束,强调与人的真性情相通,与西方传统哲学中对身体制度化、格式化的规训和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礼不仅仅是身体的形化,同时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形化。在这个意义上,礼隐性地涵盖了作为整体的社会性领域,或者说,社会关系的平衡被转喻在身体之上,礼仪规范下的人的身体的流动,则成为对宇宙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维持。

    2012年06期 v.39;No.15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45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等标准、规范的规定,本刊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请投稿作者依照执行。一、来稿内容应依次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

    2012年06期 v.39;No.15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7 ]
  • 《老子》的女性观

    王晚霞;俞巧;

    在春秋时期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子》对女性的母性品质和女性阴柔的性格特质尤为推崇,其实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功利性和积极性,这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崇拜传统、老子哲学思想与女性品质的相合,以及老子生活的时代和地理环境等相关。

    2012年06期 v.39;No.15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7 ]
  • 费密思想谱系探析

    张枫林;

    费密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汉学家、实学家、诗人、遗民和隐士。费密以道统论和道脉论为理论基础,崇尚汉学,长于注疏,反对虚谈性命的宋学,提倡刚健有为的实学,开经世致用之前序,倡清朝汉学之先声。本文通过对费密学术谱系的梳理,论述了费密的道统论、道脉论、古经学、实学、政论、道德论等。

    2012年06期 v.39;No.157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7 ]
  • 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本质解读

    李艳萍;

    在西方哲学史上,快乐学说的提出让伊壁鸠鲁背上了享乐主义的恶名。然而深入挖掘伊壁鸠鲁的世界,其快乐学说全面昭示出,真正的快乐不是享乐,而是直面人之生存的两难困境,在肉体与精神、动态和静态之间摆脱人之存在悲剧性的至善。

    2012年06期 v.39;No.157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9 ]
  • 从实证主义走向日常语言哲学:美国哲学在二十世纪中期的转向——基于两部论文集的分析

    陈四海;

    美国哲学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从实证主义向日常语言哲学的转变。这一转向一方面是由实证主义和美国哲学的产物逻辑实用主义推动的,另一方面是由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变推动的。1949年出版的《哲学分析文选》和1950年出版的《哲学分析》分别是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总结以及对日常语言哲学的预告和宣言,从这两部论文集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哲学分析方法的重大转变,这是美国哲学从实证主义走向日常语言哲学的根本动力。

    2012年06期 v.39;No.157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4 ]
  • 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研究的逻辑架构及方法取径

    吴红涛;

    在学术界著名的"空间转向"情境之下,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各种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现。由于哈维空间理论极具灵活性与丰富性,使得这些研究成果的视角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在空间研究逐渐成为"显学"的当下,有必要对国内外哈维空间理论研究的逻辑架构和方法取径进行梳理和反思,这不仅有利于对哈维空间思想的更深入理解,也能为当今学界的空间研究提供一些富有价值的参照。

    2012年06期 v.39;No.157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6 ]
  •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

    吴长春;王洪彬;

    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霍克海默的"科学意识形态"说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技术理性维护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合理性,使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领域失去"内在的自由"成为单向度的人,失去其批判和否定向度。马尔库塞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对于当代中国创新政府公共管理、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而言意义重大,必须克服生产力崇拜,实现技术理性回归价值理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2012年06期 v.39;No.157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19 ]
  • 因果报应与道德公正

    魏长领;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2012年06期 v.39;No.157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5 ]
  • 道德宽容及其现代价值

    韩玉璞;

    在当代伦理道德实践中,道德宽容已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道德宽容的理论根据、基本内核、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道德宽容的全面正确理解,从而推动道德宽容的社会实践,彰显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

    2012年06期 v.39;No.157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0 ]
  • 论批判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魅力的彰显

    杨成敏;

    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魅力生成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而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对广大无产阶级的无限关怀和爱以及对现存一切的理性考量和辩证扬弃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集中体现。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批判精神。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成为彰显马克思主义魅力的根本路径。具体来说,第一,坚定人民大众立场,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纯理论的空洞研究和"口号"式宣传;第二,直面现实问题,克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现象,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坚持辩证法精神,既反对无视时代变化拒斥一切,又反对全盘西化,人云亦云。

    2012年06期 v.39;No.157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5 ]
  •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谭虎娃;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深入、成效最为卓越的阶段之一。其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即"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基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内在要求;"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实践保证;"善于使用一切宣传鼓动的方式"是有效路径;把"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要的程度"是重要抓手。因此,系统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目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2年06期 v.39;No.157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32 ]
  • 政治理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辨析

    王永益;

    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是政治文化领域中两个重要但又难辨的范畴。意识形态与政治理想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它们都体现出人们对于未来政治生活的设想。意识形态与政治理想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在主体、根本特征、范围以及功能上都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当下,我们认识和理解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具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政治理想通过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式来不断实现;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尽最大程度地吸收社会的政治理想;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增加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趋近政治理想。

    2012年06期 v.39;No.15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6 ]
  • 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陆攀;

    党的执政能力包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意识形态建设的触角深入到日常生活领域。当前,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阴谋、"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网络传播带来的复杂环境、物化及消费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都影响了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时刻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要在理论、政策、实践、方法、主体层面加强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

    2012年06期 v.39;No.15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00 ]
  • 公共危机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困境及出路

    赵成福;

    在公共危机复杂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跨部门合作是公共危机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社会资本是部门间合作活动发生的介质,其质量决定了公共危机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实现程度。中国社会资本的存量及特征带来了合法性、有效性、责任性三个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公共危机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实现。因此,公共危机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实现,需要培育和整合现有的社会资本。

    2012年06期 v.39;No.15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0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281 ]
  • 制度创新、社会自治与话语建构: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与角色定位

    孙素娟;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着内部运行活力不足、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政策参与不足的现实困境。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妥善处理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组织自我治理;参与社会服务,建立政治互信。

    2012年06期 v.39;No.157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78 ]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民生政治还是生活政治

    张敏;王俊拴;

    随着我国核心政治的转变,民生政治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往往把我国的民生政治理论与西方生活政治理论相互混淆。因此,在对民生政治理论与生活政治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走向成为必然。吉登斯提出的生活政治的命题是在反思现代化及现代性的过程中提出的救治资本主义的政治处方,而民生政治则是对我国社会当下民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反思,二者虽存同更求异。只有民生政治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走向,以政治民主促进社会民生是我国民生政治的未来图景。

    2012年06期 v.39;No.15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68 ]
  • 我国学界对越南共产党研究述评

    王荣阁;吴卫丽;

    我国学界对越南共产党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正式展开到逐步繁荣的过程。越南共产党成立以后的约50年的时间里,我国学者对其甚少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对其探索,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但成果比较匮乏,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极其单一;90年代正式展开,研究成果渐多,范围扩展,其研究多倾向于历次党代会的会议内容、意义以及大会的文件等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对越共研究逐渐进入繁荣阶段,其研究热点主要是越南的历次党代会、革新开放、党的建设等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总体而言,30年来的越共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越南社会、民生与文化等方面研究比较薄弱,还须继续深入和拓展。

    2012年06期 v.39;No.157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5 ]
  • 中等收入陷阱背后的陷阱:财政体制缺失与民主财政陷阱

    宋丙涛;

    中国是否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日益吸引了关心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学者的关注。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陷阱并不是简单的收入陷阱,而是古老的非制度性传统财政体制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根本性障碍,同时深受学者们推崇的作为解决办法的民主财政体制同样是一个美丽的制度陷阱。

    2012年06期 v.39;No.157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2 ]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孙德超;贺晶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一国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缓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使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战略举措。借鉴西方国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积极经验,如公民本位的理念定位、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以及效率、公平与法制保障,对于中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2年06期 v.39;No.157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76 ]
  • 粮食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王璐;

    我国粮食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相互影响在诸多文献中被讨论和引证,但对两者的确切作用关系及影响程度并未形成明确结论。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探讨粮食价格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的相关文献,系统概述了有关粮食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的主要方法和结论,同时对由此引发的批判性讨论与衍生分析进行了归纳,并探讨性地提出了粮食价格控制与通货膨胀管理两方面的政策建议。

    2012年06期 v.39;No.157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62 ]
  • 日常生活批判与旅游的文化启蒙

    郭伟锋;

    旅游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了人类摆脱生存困境、追求自由、回归本真的愿望。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狭隘封闭的时空阈限,束缚了人类崇尚身心自由的本性,同时,孕育了旅游动机的萌芽,引发了旅游的热潮。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启蒙价值对人的生存方式和身心自由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旅游主体通过对自由、休闲、审美、愉悦等文化的身心体验,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精神的压力和内心的焦虑也就得到一种缓解。

    2012年06期 v.39;No.157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23 ]
  • 乡村游憩发展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途径

    陶玉霞;

    乡村游憩建设是新农村的内涵式建设,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模式。将乡村游憩设计思路和消费理念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系统,提升到国家发展道路的高度,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文化、丰富世界文化体系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乡村游憩建设需从乡土资源利用、乡村耕作与生产方式、乡村经济模式、乡村生活内容、乡村文化传统等方面着手,与新农村规划协调发展,遵循"小众旅游"、区域规划、文化发展、消费引导等设计原则,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化,为人们提供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创造民生幸福。

    2012年06期 v.39;No.15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42 ]
  • 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岳贤锋;

    目前河南省对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两张皮现象,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应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新旅游产品,注重武术旅游产品多元化特色开发,扩大宣传,整合资源,修建武术旅游主题公园,扶持特色拳头品牌。

    2012年06期 v.39;No.157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40 ]
  • 管理科学新学科创生区位的预测性判识方法

    王续琨;宋刚;

    管理科学学科地图上星罗棋布的空白区,都有可能成为管理科学新兴分支学科的创生区位,出现新学科的生长点和生长极。为了促进管理科学新学科的创生,我们通常可以依据作为知识体系的管理科学的一般演进趋势,依据管理科学学科创生的形态关系模式和内涵关系模式,运用研究对象解析法、相关学科比照法、理论方法移植法、学科边缘组配法等基本方法,对新学科的创生区位进行预测性的判断识别。

    2012年06期 v.39;No.157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0 ]
  • 网络传媒关注司法的原因分析

    毛宇健;

    网络传媒关注司法的有多重原因。网民因不同利益和满足不同情感需要而关注司法,网站为提高点击率而关注司法。因司法是社会矛盾的浓缩,网络媒体关注司法有其内在的动因。网络媒体也在通过其"修剪"功能营造一种剧场效应,吸引人们的眼球。从主体看,网民关注司法有多重心理,不同类型的网站出于自身的价值考虑也会以司法为聚焦的对象。而反过来,司法的张力对网络传媒也产生了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导致了网络传媒与司法之间简单又复杂的关系。

    2012年06期 v.39;No.157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3 ]
  • 论单位行贿罪中的单位行为

    樊建民;

    单位行为是认定单位行贿罪的关键因素。单位成员的行为因单位成员同时具有自然人身份和单位成员身份而具有双重性,即与单位的统一性和作为社会人的独立性。单位行为应以单位名义进行,体现单位意志,并最终为单位谋取利益。实践中,单位行贿中存在单位行为和个人行为的交叉、相互转化和承继关系,应根据具体情形正确进行定罪量刑。

    2012年06期 v.39;No.157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3 ]
  • 我国台湾地区的医师说明义务和患者同意权

    程杰;

    医师说明义务和患者同意权是现代医患关系的核心内容。这一医患间的核心法则传入我国台湾地区后,通过理论学说的讨论,立法和司法裁判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台湾地区的医患关系已慢慢从传统的父权主义医疗向尊重患者自主决定权的医患沟通合作式医疗转变。这对于保护医患双方权益,缓和医患间紧张的关系,解决医患纠纷有着重要作用。大陆《侵权责任法》应从扩展细化医师说明的内容、修正判断患者同意能力的标准等方面完善。

    2012年06期 v.39;No.157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83 ]
  • 论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

    姚艳;

    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较为混乱和不规范,导致现实中因第三人对登记的信赖进行交易而遭受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应在不动产上设立善意取得制度。但在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时要把第三人对不动产的占有现状的考察与是否善意联系起来,只有当第三人对不动产占有现状进行了考察,尽了合理的注意义务,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取得不动产权利,也就是用占有的权利外形来补充加强登记的公信力,这样善意取得制度在保护第三人的基础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所有人的利益。

    2012年06期 v.39;No.157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8 ]
  • 论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法律义务

    俞金香;贾登勋;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论肯定人类为自身需要之"自尊"及尊重自然界人类以外其他生物之"尊他"。"消费正义"论则以人类整体理性反思人类消费行为,主张合理、正当、适度和可持续消费。二者从深层次阐释了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承担法律义务的正当性。在当前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不良消费行为大量存在的情形下,消费正义从道德义务到法定义务的有效转化已成为必然应对。传统经济模式下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循环经济背景下消费行为的本质是生态化消费。消费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法律义务主要应包含如下方面:以生态消费为主要内容的适度消费义务、循环消费义务、妥善处置消费废弃物的义务。

    2012年06期 v.39;No.157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7 ]
  • 略论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监管体系

    王娟;

    我国古代慈善事业的监管体系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面貌。首先,基于社会控制的目的,国家层面的管理与监督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封建官府的监管意识与程度逐渐加强,同时人治化色彩浓厚;其次,以地方士绅和民间善书为主要推动因素,社会力量参与舆论监督则更强调道德伦理对个体的约束,但监督的力度与深度明显不够,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最后,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与自律体制虽不乏创新建树,但由于政治传统的影响,大多持续性差,且积弊深重。尽管古代慈善事业三种监管方式的实际效果受时代所限往往差强人意,但我们应对其曾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2012年06期 v.39;No.157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9 ]
  • 清初文官考满制度论析

    薛刚;

    考满是魏晋以来实行的以政绩考核作为官员升迁的重要资格限制,至清沿袭。清初官员考满既有历俸年限要求,又有任内工作政绩要求。考满得一二等称职者可获奖赏,然清初满汉官考满赏赐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全国的统一,赏赐形式归于一途。顺、康之际取消京察、大计,考满功能发生变化。由于执行过程中弊端丛生,最后停行考满,确立了以京察、大计为主的考核制度。

    2012年06期 v.39;No.157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9 ]
  • 法治视域下的清代金瓶掣签立法探析

    田庆锋;蒙爱红;

    法治视域下宗教行为可分为涉他宗教行为和涉己宗教行为,前者关涉社会、国家、他人的重要利益,是宗教立法的重要理据和调整范围界定的标准;活佛转世的社会公共性是清代宗教立法的基本动因;清代金瓶掣签立法的成功之处在于较为合理地确定了宗教立法的边界、方式与视角,以及藏传佛教宗教团体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在宗教立法中积极进行多方的沟通工作,体现了清代国家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法律原则。

    2012年06期 v.39;No.157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36 ]
  • 《答谢中书书》注释献疑

    刘黎明;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片断,围绕这篇作品,始终有三个未解之谜:一、谢中书是谁;二、文中所写是何地景物;三、此文写作在什么时间。经考证,谢中书是谢朏,齐永明七年至隆昌元年间他曾任中书令。陶弘景于永明八年东行浙越,《答谢中书书》应作于永明八年后不久,所写景物在浙江嵊州一带。

    2012年06期 v.39;No.157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2 ]
  • 全球史视野下的东方奢侈品消费与18世纪英国社会

    王洪斌;

    18世纪的东方奢侈品贸易,刺激了英国国内的需求,使得东方奢侈品变成英国的日常必需品,奢侈品为英国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对英国人的吃、穿、住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促进了英国消费社会的产生;在重商主义的历史背景下,英国政府为了国家财政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对东方奢侈品征收高关税,东方产品的大量需求和进口,刺激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伴随着奢侈品的进口和消费,异国情调的东方风格也带入英国,一定程度上对英国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影响。

    2012年06期 v.39;No.157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82 ]
  • 论中国文学伦理的生成与流变

    陈永明;

    文学伦理起源、成形于先秦诸子学说的倡导和文学对社会伦理教化功能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并随中国社会的变迁而流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占据正统政教地位的儒家诗教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伦理功能,并使之成为影响制约历代文学的主流文学思想;近代的文学伦理表现出对人文精神强烈的重溯倾向;建国后的文学伦理在政治文化的过度干预之下逐渐疏离了文学话语;新时期文学伦理倡导五四文学精神,充实文学伦理精神和社会良知,正在成为当下文学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关键所在。

    2012年06期 v.39;No.157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2 ]
  • 文学:人类的一种精神救赎——兼论文学的教育功能

    秦春;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理应为人类的精神生存立基,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生活在意义世界中,生活在精神追求中。人作为一种精神生存,对精神的追求是人生于世的永恒命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种表征,它以一种超越现实制约、突破世俗归置的精神品性,体现一种审美的精神情怀,特别是在人类遭遇精神危机的当下,彰显文学教育的精神立场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2012年06期 v.39;No.157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83 ]
  • 南朝的公文批评

    侯迎华;

    南朝时期的公文批评从探讨公文的外部规律转向研究文体、作家作品、风格甚至批评本身等公文的内部规律,说明此期的公文批评开始成熟,成为独立的一科。南朝时期的公文批评在数量与形式上也更为繁盛,形成完整的体系、深入的思辨及专门的批评家与批评著作,是我国古代公文批评的一次大繁荣时期,它所取得的成果对后世的公文批评具有很大影响。

    2012年06期 v.39;No.157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7 ]
  • 再论叙事文本的叙事交流模式

    谭君强;

    费伦质疑在查特曼叙事文本内在的交流过程中,人物何以不是叙述交流过程中的一部分。实际上,人物虽未直接在这一流程图中出现,但仍然包含在交流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实现相互交流,并保持与其他要素的关联。雅恩的交流图式在内文本层中包含着人物,但二者的交流图式均存在缺陷,即它们所表现的均为单一的传导过程。叙事文本内各成分之间,其交流过程是双向的、相互产生影响与作用的;这种交流同时也出现在文本内外的不同成分之间,形成多向交流,构成叙事文本内外多重动态关系。

    2012年06期 v.39;No.157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65 ]
  • 差异的图像——论德勒兹对康德综合观的批判

    宋涛;

    德勒兹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的三次综合提出批判,目的在于证明客体的差异性不可能受制于主体的先验意识,这为德勒兹差异思想的经验性谋求了合法地位。德勒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勾勒出其后现代的差异图像,这一方面反映了德勒兹对康德的超越:对主体性哲学及同一性宏大主旨的批判性颠覆,另一方面则暗示德勒兹的差异思想同样难逃先验哲学的宿命。

    2012年06期 v.39;No.157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0 ]
  • 《管子》中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陈小华;

    《管子.心术》上篇是道家之作,该篇的特定主角是君主。根据原文分析,可以发现其思想是主张君要虚静无为而让臣子百官进行分工,相互配合,由此实现国家的治理。这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阐释,其中不少内容对现代社会也有启发意义,值得研究和吸取。

    2012年06期 v.39;No.157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2 ]
  • 论中原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弘扬传播

    杨杰;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一脉相承的稳固的文化传统。中原文化传播要注重提炼与中原相关联的文化元素,确定文化传播主题,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可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媒体、拓展民间文化交流、培养文化名人、打造精品力作、加强文化研讨等全方位地弘扬和传播中原文化。

    2012年06期 v.39;No.157 18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68 ]
  • 作为阅读疗法媒介的传统楹联——以白鹿洞书院的楹联为考察对象

    任文香;

    传统楹联可以成为阅读疗法的一个重要媒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楹联文化的优点在于能将丰厚的意蕴包孕在短小的篇幅中,给人以启发,中国古代书院的楹联文化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白鹿洞书院中的山水楹联通过对书院及其附近的青山、泉水、流云等自然景物的描摹,婉转地传达出对某种人格美的向往与追求,对现代人的焦虑情绪有非常强的净化作用。白鹿洞书院中的格言楹联,通过简练的话语给人以启悟,以促使人们对人生做出积极的思索和实践,对读者有较大的启发作用。

    2012年06期 v.39;No.157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9 ]
  • 评价理论视角下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胥国红;周玮露;

    李清照的词句柔中带刚,完整的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世界、人生和情感的认知,是女性对于悲剧人生的呐喊。评价理论以探讨语篇中体现出的各种态度见长,以此为视角,考察李清照的《点绛唇》《如梦令》《减字木兰花》《一剪梅》《武陵春》和《声声慢》,以期获得对李清照词中女性意识的理解和把握。

    2012年06期 v.39;No.157 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58 ]
  • 论赫斯顿《他们仰望上苍》的审美追求

    朱青菊;

    在《他们仰望上苍》中,赫斯顿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明喻、双重描述语、象征、意象、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了自由间接话语、黑人布道词、黑人民间故事及黑人英语的独特拼写和语法表达方式,揭示了黑人女主人公珍妮从沉默的客体和男人的附属物,到有声的主体和黑人女性典范的女性主义觉醒、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黑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2年06期 v.39;No.157 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4 ]
  • 格温朵琳笔下精神死亡表现类型与原因刍议

    胡其林;

    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诗人,格温朵琳在其诗歌作品中集中描写了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黑人百姓的精神死亡状况。这一主题主要有生活放任型、孤独寂寞型、梦想延宕和中止三种类型。通过对黑人的无奈生活现实的抒写,诗人探索了产生这种现状的种族间、种族内和性别间等多重歧视的社会原因,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对改变现状的期待,以及追求自由、呼唤平等的思想。

    2012年06期 v.39;No.157 20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8 ]
  • 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的精神生态危机

    李喜芬;

    环境的生态失衡正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精神生态危机。精神世界的狭隘价值取向、心灵的拜物化、情感世界的苍白、人性的扭曲和变异等都是精神生态危机的种种表征。从精神生态的审美视角来看,莫里森小说从回归自然、心灵沟通、文化交融等方面对此一问题的探讨,对解救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06期 v.39;No.157 208-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7 ]
  • 普利策小说奖与美国女性文学

    史鹏路;

    从1948年到2012年,有17位女作家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在其视野下的美国女性文学,发展性和局限性并存。作为权威文化机构,普利策小说奖的评选与社会运动和文学思潮具有互动关系。它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选择,达到生产观念、普及思想的目的。

    2012年06期 v.39;No.157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7 ]
  • 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差异的跨文化透视

    刘明阁;

    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是各自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是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文化。一个民族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在语言中都留下了它们的印记。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与各自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是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的最典型表现。

    2012年06期 v.39;No.157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8 ]
  • 教育主体观的演变与主体教育的思考

    王俊恒;

    主体问题一直是贯穿人类教育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中西方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问题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三次大反思,第一次是对"有没有主体"的反思,第二次是对"谁是主体"的反思,第三次是对"什么是主体"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主体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大致经历了理论探索期、实验研究期、理性反思期三个时期。主体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2012年06期 v.39;No.157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97 ]
  • 从高校民事法律关系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缺陷

    商丹;魏小雨;

    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其法律渊源一直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渊源对高校的法律关系和责任可归纳总结为强制性规定和任意性规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校与国家助学贷款各方间的民事法律关系:高校和借款学生间形成民事代理法律关系,高校作为贷款申请代理人,借款学生作为被代理人;高校与商业银行间建立的是民事委托关系,高校为被委托人,商业银行为委托人。高校作为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借贷双方之间的代理和委托关系,显示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设计缺陷。

    2012年06期 v.39;No.157 220-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3 ]
  •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化特点分析

    曲绍卫;刘晶;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并引发"欧债危机";美国遭受了同样打击至今经济复苏迟缓;中国经济面临"欧元区"和"美元区"两个贸易市场的冲击,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经济指标下滑日显突出。因此,如何认识和落实教育公平和大学生资助问题,如何保持高校发展的较大规模和教育质量,以期在后经济危机时期有效参与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是中美政府共同关心的国家战略发展问题之一。本文通过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趋势特点研究,为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提供一些建议。

    2012年06期 v.39;No.157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7 ]
  • 论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完善

    甘剑锋;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在多年的助学育人实践中成就巨大,功不可没。但因为政策的制定不尽科学,在其运行过程中,不少地方也出现了助学贷款公益性被逐渐削弱的苗头和趋势;贷款办理手续繁杂,工作量大,贷款催还被动无力,形成了贷款工作人员严重的"怯贷""烦贷"心理等现象。为了"河南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河南模式"公益性原则的绩效评价体系应该秉持"公益为重"和"多维全面"的原则,尽量缩减贷款手续,做好其他辅助工作。

    2012年06期 v.39;No.157 227-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0 ]
  •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

    张水潮;

    当代科技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呈现出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促进创新成为新趋势。协同创新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2011计划"的实施,既为国内一流高校提供了崭新的科技导向,也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围绕目标、模式、平台、机制和环境等方面设计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原型,运用旋进策略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可能路径。

    2012年06期 v.39;No.157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78 ]
  • 美国州立大学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地方性大学的启示

    黄宇红;

    州立大学是美国最富特色的高等教育类型,是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最佳代表。与州政府的密切联系是州立大学成功的外部因素;服务理念是州立大学成功的核心;追求学术卓越是州立大学成功的内在推动力,灵活调试是州立大学成功的策略。美国州立大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地方性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当地是发展的第一步;追求学术研究的卓越是发展的永久追求;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发展的外部保障。

    2012年06期 v.39;No.157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9 ]
  • 我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演变及分析

    温亚丽;

    学生课业负担过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在我国六十多年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一直是受到党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大事,出台了许多减负政策,对于减负机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减负工作仍任重道远。

    2012年06期 v.39;No.157 240-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52 ]
  • 论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张利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姿态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时效性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一前提之下,网络文化空间内价值标尺需要重构,伴随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演变,网络公共修辞人角色呼之欲出,确立开放式教育观念和强调参与式的教育方式,对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2年06期 v.39;No.157 24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4 ]
  • 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损益及对策

    王毅;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娱乐性、多元化、隐私化的高校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比重不断加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总结高校网络文化的新特点,认真分析高校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损益,从换位思考、引导疏通、理性教育、主动出击、依托互动等方面予以应对,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2012年06期 v.39;No.157 24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76 ]
  • 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

    宁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凸显,大众化无疑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难度和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出现一些的新特点、新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2012年06期 v.39;No.157 24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68 ]
  • 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丁西省;

    现代信息技术由于有其自身的优势走入课堂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从不同方面对高校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忽视课堂的反馈、忽视课堂教学的交往性与社会性及忽视课堂教学的同步交流的特点。只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生成,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

    2012年06期 v.39;No.157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95 ]
  •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生态伦理学分析

    程秀波;张金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伦理问题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受社会历史、经济发展、制度设计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国有企业一直以追求高利润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目标,而较少关注其自身的生态伦理责任建设,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国有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乃至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生态伦理责任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有效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国有企业生态伦理责任缺失的原因、规避由于国有企业生态伦理缺失带来的风险以及重塑国有企业生态伦理责任的建设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012年06期 v.39;No.157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17 ]
  • 社会诚信的内涵、特征与功能浅论

    张国臣;

    社会诚信是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时刻产生着重要影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需要我们积极开展社会诚信方面的研究,弄清楚诚信、社会诚信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认识和把握社会诚信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2012年06期 v.39;No.157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00 ]
  • 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王宜伟;

    思想教育是企业管理过程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将以人为本作为其精神内核。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思想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尊重人,做到尊重员工,确立员工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当中的主导地位;二是要理解人,做到理解员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职工;三是要关心人,做到关心员工,既关系他们的生产状况,也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四是要激励人,做到激励员工,以合适的方式激发员工的潜能。

    2012年06期 v.39;No.157 259-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0 ]
  • 试论民间美术在高师美术课程中的价值

    徐夏林;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部文化史。民间美术以其真挚朴实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人们的精神、文化、思想,对广大人民起着引导、教化、祝福的作用。民间美术集绘画、设计、雕塑等其他专业学科课程特点于一体,与人类学、美学、民俗、历史等学科息息相关,可挖掘的教育价值很多,具有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天然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非常有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顺应现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发展趋势,成为提高师范类美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课程。完善好民间美术课程,发挥其教育、审美功能,有助于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为高师美术教育注入新的血液,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2012年06期 v.39;No.157 26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9 ]
  • 动画片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雷宇;

    如何提高动画创作水平,是我国动画产业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画创作,是改进与提升我国动画创作水准的主要思路之一。但如何才能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实践,做到本土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动画艺术表现手段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贯通,艺术欣赏性与教育性寓于一体,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2年06期 v.39;No.157 264-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06 ]
  •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域下的美国舞蹈节

    李晶晶;

    马斯洛需求理论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面。舞者跳舞的不同需求可以据此做出相应的划分。美国舞蹈节认识到了学员自我创作层面的需求,从而在课程设置以及授课过程中,给予舞蹈者以充分的尊重和足够的创造空间,积极引发他们在感受舞蹈的美与乐中,完成积极的创作,并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的需求目的。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2012年06期 v.39;No.157 26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