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社会分层治理的正义之维

    易小明;郭东勤;

    社会分层治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统一化治理的一种差异化治理,它之所以成为一种必要,是由于各种社会差异的存在。社会分层治理是基于差异性正义的一种治理方式,它不是对统一化治理的全盘否定,而是认为在某些方面应当针对社会差异而实施分层治理,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地发展。

    2011年05期 v.38;No.15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0 ]
  • 论公共管理学范式中的责任问题

    何晔;王绽蕾;

    公共管理学范式倡导的"多元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可取的,但由于存在着因责任分化而损害公共利益的风险,因此也备受批评。实际上,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倡导者们并没有完全忽视责任分化及其危害,而是将"责任共担"作为理论假设而存在。当然,责任共担模式只有建立在一套有效的责任机制之上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011年05期 v.38;No.15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2 ]
  • 阿多诺辩证法理论中的身体问题与记忆机制

    刘坛茹;

    身体是阿多诺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一性哲学导致了身体的异化,因此,他倡导一种非同一性的身体异质经验予以抵抗。其中,身体与女性主义、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关系是阿多诺探讨的重点,并深刻影响了他的记忆机制的发生:诉求美好记忆和担负创伤记忆。

    2011年05期 v.38;No.150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7 ]
  • 去恶成性及其内在困境——张载的人性论探析

    金银润;

    张载所言之性包括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清、至善,是人性善的来源;气质之性善恶相混,乃恶之发端。气质之恶可变而为善。变化气质,须有立本、学礼、善反等涵养工夫。其人性理论为从根本上阐释道德善恶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方法和视角,有力地推进了传统哲学及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但在从天地之性到气质之性,又从气质之性反归天地之性的跨越中,他缺乏有力的逻辑推演,从而使得变化气质反归天地之性在理论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2011年05期 v.38;No.150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55 ]
  • 本体维度下的伦理突破与亲情守护——谭嗣同思想片论

    钱善刚;

    谭嗣同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基底,借西方话语,重构本体论,其本体论存在层级差别:从世界来看,以太是本体;从社会来看,仁是本体。重构本体论的目的是对传统纲伦加以批判,通过复古的方式吸纳新时代的内容,但从具体的真实的存在来看,其批判的背后难掩对亲情的守护。

    2011年05期 v.38;No.15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09 ]
  • 章士钊逻辑思想初探

    黄海;崔文芊;

    作为中国近代逻辑史的代表人物,章士钊主要从逻辑思维基本规律、逻辑思维形式和基本逻辑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西方逻辑,对中国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此外他将中西逻辑进行了比较,并用大量事实批驳了"中国无逻辑"论的观点,这在学术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2011年05期 v.38;No.150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7 ]
  • 演进与经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道德建设初探

    秦在东;王彦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和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不同的经济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经济道德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尊重劳动为价值核心,以典型式教育为实践基础,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其中包括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把个人与集体、国家有机地统一起来,尊重劳动,倡导平等、互惠的劳动理念和坚持典型式教育,将广泛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三个方面。

    2011年05期 v.38;No.150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9 ]
  • 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重大转型

    薛建立;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从实践层面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成就,而且从观念层面推动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转型。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动下,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创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才实现了从结构主义向功能主义转型,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是邓小平新社会主义观的探索过程。中国改革开放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转型,具有重大的启蒙和导向意义。

    2011年05期 v.38;No.15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9 ]
  • 论中国特色选举文化的构建——基于和谐社会的使命与责任

    聂早早;

    选举文化产生于选举实践,成为选举政治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图景,对选举发挥重要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选举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先进性、人民性、创新性特征;构建中国特色选举文化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推动选举观念的培育传播和选举制度的完善实践,稳控选举文化的多元融合和渐变进程。

    2011年05期 v.38;No.150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8 ]
  • 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分析与政策创新

    孙素娟;

    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治理对加强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利益矛盾是引起基层社会矛盾冲突的主要根源,普通民众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是党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基层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以及党政干部的权力寻租行为都加剧了矛盾的凸显化形势。中国共产党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政策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从而实现全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2011年05期 v.38;No.150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62 ]
  • 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胡建华;

    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建设是村民自治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有乡村关系法律规定的缺陷不仅制约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的深入发展,而且导致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建设面临内、外部困境的阻碍。针对这些困境与问题,应立足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发展面临的实际法治环境条件,从建立健全村民民主权利体系和民主法治意识的培育机制,完善民主选举法律规范及其保障机制,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法治规范和约束机制及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运行中的外部法治保障、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机制等方面有步骤、有重点、综合系统、全面协调地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2011年05期 v.38;No.150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72 ]
  • 维护和提升地方政府信用度路径分析

    杨运秀;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信用度及公信力不断得到提升,但毋庸讳言,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领域存在信用弱化现象,如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施政不规范,监管效能不高。为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亟待维护和提升政府信用度,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此,需要地方政府提高执政效能,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公务员诚信行政激励和约束机制。

    2011年05期 v.38;No.150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1 ]
  • 保守主义:折中的现实主义理论——约翰·凯克斯政治思想解读

    刘学民;

    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凯克斯在《为保守主义辩护》一书中从保守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保守主义的四个基本信念,即价值上的多元主义、意识形态上的怀疑主义、制度上的传统主义和人类完美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发展出一套保守主义的政治道德。约翰.凯克斯所主张的保守主义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诉求,这种现实主义诉求是通过中庸的而不是极端的途径加以实现的,从而使得其所主张的保守主义成为一种折中的现实主义理论。

    2011年05期 v.38;No.150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09 ]
  • 论“普世价值”的兴起原因与内在悖论

    尹新新;

    "普世价值"是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及其幕僚妄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及"西化"的手段。它以"历史终结"的背景为依托,本身存在着明显的政治目的。"普世价值"的西方逻辑是先有价值观而后根据目的需要界定价值,存在着哲学层面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和政治层面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矛盾。

    2011年05期 v.38;No.15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3 ]
  • 论检察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韩成军;

    将检察权性质定位于法律监督权已基本成为学界主流的观点,但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于法律监督的含义还存在一些误解,需要进一步阐明。法律监督机关是我国宪法对检察机关的政治定位,检察权的宪法定性和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是两个紧密相联而又不完全一致的问题,解决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上存在的问题,必须处理好检察权与审判权的关系。审判监督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督方式包括与诉讼相关的监督和与诉讼无关的行为的监督,审判独立和检察监督两大原则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实现二者的关系协调既要保证审判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实现检察监督的法定性和实效性。

    2011年05期 v.38;No.150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3 ]
  • 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探析

    王鹏祥;

    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是,刑事和解适用于重罪案件,尤其是死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价值冲突,重罪案件在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的重罪案件中不宜适用,在侵犯个人法益的非命案件中可以限制适用,在侵犯个人法益的命案中不适宜适用刑事和解。

    2011年05期 v.38;No.150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13 ]
  • 论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配置及其体系

    梅龙生;

    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的体系应当从两个角度建立:从是否能够阻却责任成立的角度看,抗辩事由应当分为阻却责任成立的抗辩事由和责任成立后的减责或免责的抗辩事由;从侵权责任类型的角度看,应当分为过错责任的抗辩事由和无过错责任的抗辩事由。同时,我们应当吸收英美法系国家判例法中的抗辩事由"精细化"模式的合理因素,对每一类具体的侵权责任,根据其特殊性再考虑是否需要配置特殊的抗辩事由。在此基础上,构建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体系。另外,抗辩事由的配置应考量如国家或社会政策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以保证抗辩事由的配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011年05期 v.38;No.150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01 ]
  • 论挪用资金罪“借贷给他人”构罪之转变

    安文录;程兰兰;

    同样作为挪用型犯罪类罪的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在客观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挪用公款罪并没有将"借贷给他人"规定为客观方面,仅仅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是其行为方式。依据之前《贷款通则》的规定,公司、企业间相互借贷行为本身违反了金融法规,是一种非法的金融业务活动,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因此挪用公款罪中设置了与"挪用"并列的"借贷"行为。在前置的《贷款通则》和《放贷人条例》作出修改的情况下,挪用资金罪的设置应当删除"借贷给他人"的规定。

    2011年05期 v.38;No.150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8 ]
  • 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立法原则与制度中心

    邓小云;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其污染源的高度分散性以及污染排放的时空不确定性,使得管理者很难确定具体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分担,用于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的制度工具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难以奏效。鉴于过程监控的难度和末端治理的滞后效应,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及其进入环境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佳对策。我国应将现行有关肥料和农药管理的法规、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同时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构建地方政府联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机制,为顺利实施相关法律提供保障。

    2011年05期 v.38;No.150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44 ]
  • 大规模损害侵权行政救济模式法律问题探析

    刘道远;

    大规模损害侵权的行政救济模式是借助行政权力解决纠纷的法律机制,它所涉及主体以及权利义务配置机制与诉讼救济、社会救济不同,它在大规模损害侵权救济中所承载的角色与功能以及对大规模损害侵权责任实现的意义也不相同。大规模损害侵权行政救济模式在损害风险判断、赔偿标准制定、赔偿范围确立和责任承担方面需要通过行政主导方式加以明确,但是在大规模损害侵权救济中需要做到个体与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尽可能的平衡。

    2011年05期 v.38;No.150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30 ]
  • 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理论探讨及实务思考

    张帅梁;

    或引渡或起诉是国际司法合作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对国家司法主权的合理限制。被请求国在行使起诉与引渡这一重叠管辖权时存在选择性的先后顺序。是否予以起诉本身对于被请求国来说是一项酌情自决的权利而非强制性义务。或引渡或起诉原则与普遍管辖权之间有竞合但并非等值关系。我国在适用该原则时,过多强调了引渡的政治性质,混淆了引渡的审查职能而非审判职能,建议改由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是否予以引渡的审查职能。

    2011年05期 v.38;No.150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0 ]
  •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新论

    徐步林;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可分为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盖然性居上"标准和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高度盖然性"标准。在"盖然性"的总体要求下,两大法系在有代表性的立法例中,又都同时存在多元化的次级证明标准。其实,"盖然性居上"和"高度盖然性"两种标准并无本质上和程度上的差别。完整意义上的证明标准,包含了上限和底限两个限度。"盖然性"表明的法定上限,其作用是"排除所有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而"盖然性"达到"居上"的程度,则表明了法律对证据的证明程度的最低要求。我国目前亟待通过立法明确证明标准的限度,亦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划分次级证明标准,以适应种类繁杂的民事案件的审判需要,最终建立多元化的证明标准体系。此外,在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官的心证度和自由裁量权对适用证明标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认识其存在的实用价值并防范其被不当滥用。作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可以利用并创新现有的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业务指导方式,一方面发挥自由裁量对审判的积极能动作用,另一方面促使其运行于法律限度之内。

    2011年05期 v.38;No.150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17 ]
  • 论反就业歧视的民事救济权利

    谢根成;周颖;

    民事救济是反就业歧视法律救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权利则无救济,反就业歧视的民事救济根本在于其权利。就业平等权是平等权在劳动领域的具体适用,但是它依然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未能成为民事救济的直接权利。反就业歧视民事救济权利,是就业平等权在私法领域中具体化了的民事权利。只有具体的、可量化的民事救济权利才能作为劳动者获得民事救济的直接依据。

    2011年05期 v.38;No.15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17 ]
  • 碳税或能源税边境调整措施的WTO合规性分析

    张伟华;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也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碳税或能源税边境调整措施是这类措施中最受争议的一种类型。尽管WTO具体协定条款和以往争端解决案例在判断对进口产品实施碳税或能源税边境调整措施是否符合WTO规则上还存疑,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这种措施的实施必须符合WTO的基本原则,并且从历史经验可知企图适用GATT第20条例外条款来规避WTO义务的论证过程将十分艰难。

    2011年05期 v.38;No.150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6 ]
  • 环境价值与中国城乡生态发展战略

    崔永和;周红果;

    工业文明以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大生产所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从负面意义上凸显着环境价值的重要性。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价值并存的格局中,存在着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资本法则与人文价值的冲突与契合关系。全面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和创生环境价值,在理论上将有助于矫正片面的经济价值观,确立全面的生态系统价值观;在实践上将有助于实施我国城乡生态发展战略,促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2011年05期 v.38;No.150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4 ]
  •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精神与低碳旅游合理性之构建

    郝美田;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生态伦理生命力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心状,渗透、催发着现代低碳旅游文化观念、低碳旅游发展路径的形成和拓展。现代低碳旅游只有合理地筛选和借鉴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贯通于一体"的伦理精神,"万物平等"的价值观,"技术限制与道技之辩"的行为方式,"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传统,才能探索出一条快捷有效的低碳旅游发展之路。

    2011年05期 v.38;No.15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0 ]
  • 中共早期领导人关于城市化和中国城市的理论思考

    刘士林;

    城市化在内涵上包含着城市人口、城市政治经济结构和城市人文系统三方面的发展。尽管不是很成系统也不是十分自觉,但由于城市作为文明中心在近现代中国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发展核心问题的人口、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领导人或理论家那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并积淀为我党关于城市化和中国城市发展的第一笔理论财富。

    2011年05期 v.38;No.15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9 ]
  • 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制度改革:演进与趋向

    李晓宁;

    改革之初,我国确立了"效率优先"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提法,但"效率优先"模式只讲效率,不重公平,导致我国出现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分配格局。从当前来看,实现初次分配由"效率优先"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过渡,是我国收入分配原则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已具备充分的实施条件。另外,从改革实践来看,我国政府对公平的偏好不断增强,这是初次分配从"效率优先"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重要过渡。

    2011年05期 v.38;No.150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5 ]
  • 公共就业服务不均等的现实考察及均等化途径研究

    孙德超;贺晶晶;

    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就业工作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就业中存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政府应承担起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责任。目前,我国地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不均等的状况较为突出,其原因主要包括: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为此,迫切需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公众对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认知,加大政府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网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011年05期 v.38;No.150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37 ]
  • 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政府职能

    魏小雨;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对于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住房保障的实质就是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住房保障体系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行使。但目前,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政府职能主要集中在保障和调节方面,而其意识、监管机制、机构设置、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以完善健全监管机制、科学定位政府角色、推进相关立法及政策实施等方式进行改进,使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11年05期 v.38;No.150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2 ]
  • 高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

    赵政党;

    高等学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相互促进并最终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影响高校和产业集群对接机制的因素包括组织职能、互动调试和多组织相互影响等因素,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模式相应地表现为实践基地模式、研发合作模式、经营合作模式以及网络化模式。

    2011年05期 v.38;No.150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81 ]
  • 河南加工贸易存在问题及转型对策

    崔鸽;

    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河南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但目前还存在着加工贸易规模小、比重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本土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对产业带动能力弱,物流成本高等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河南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日益成为重要课题。其升级思路包括: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条升级,鼓励支持研发,实现从OEM向OBM转变,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具体对策措施方面,应当转变观念,加大宣传,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化比率,改善加工贸易的环境条件,培育有实力的本土企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2011年05期 v.38;No.150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3 ]
  • 土地承包以来农村人口变动与土地矛盾研究

    康涌泉;

    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人口数量和土地数量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这一矛盾导致土地进一步分散,不利于土地产生规模效益,影响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重了土地对农民的桎梏,影响到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人地矛盾是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矛盾,人地矛盾的解决直接关系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农村的稳定,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在保证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对不同的人群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2011年05期 v.38;No.150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7 ]
  • 我国农村土地非市场化配置对“三农”的影响探究

    武立永;

    土地资源配置的半市场化表现在农业用地内部和非农业用地内部的配置已经市场化,但在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之间却仍是行政配置。这种半市场、半计划的配置制度安排直接导致农业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镇,并使农业用地价格完全变成经济租金,导致农业利润低下并制约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增长。现行各种支农政策实质是由社会纳税人为旧制度运行埋单。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给予农民更多的农村土地产权项。

    2011年05期 v.38;No.150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8 ]
  • 完善我国农业保护制度体系的思考

    孔云梅;

    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关于农业保护的制度体系,包括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各国农业保护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已经承诺放弃使用出口补贴,因此从狭义而言,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应集中在国内支持上。在这方面,尽管我们已经非常注重对农业进行保护,并取得了相应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国内支持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构建我国农业支持制度体系,需要明确主要目标,确定基本原则,构建制度框架,完善相关措施。

    2011年05期 v.38;No.150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49 ]
  • 非公有制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问题分析

    成光琳;

    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包括法定保障责任和补充性保障责任。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法定保障责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险的参保率较低、企业刻意压低缴费基数、参保的险种不均衡且对员工区别对待、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等方面;补充性保障缺少制度性安排的表现是福利设计存在误区、参加补充性商业保险积极性不高、企业对员工的劳动保护严重不足、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2011年05期 v.38;No.150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5 ]
  • 试论明代的荒政监察

    鞠明库;

    荒政监察因关乎无数灾民的生命,在监察工作中尤为重要。明代在无论是报灾、勘灾、赈济等救灾环节,还是仓储、水利等备灾环节,政府都加强了监察,而且监察主体由多元趋向抚按一体,职任由单纯监察趋向监察与统领并重,监察官本身也成为被监察对象。总体而言,明代荒政监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因后期政治腐败、吏风日下,监察官无法独善其身,故而荒政监察效果不佳。显然,澄清吏治、整顿吏风,是强化荒政监察、保证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011年05期 v.38;No.150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8 ]
  • 从中国近代翻译史看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内化与规约

    吴书芳;

    译介与内化外来文化是翻译的功用之一。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译者长期浸染于译入语系统文化当中,其翻译活动无疑要受到所属文化传统的影响,其文化立场也必然渗透到他的翻译中。另一方面,由于译者需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阅读需求和译作的潜在市场,其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译入语系统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想和主流创作形式的影响。十七十八世纪至五四前后这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译入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内化与规约表现在:为了满足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将外国人名、地名、称谓等专有名词中国化;为了迎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因袭传统写作模式和风格,小说常采用仿章回体的翻译体例,诗歌多采用中国古典诗词形式;为了帮助读者欣赏作品,大幅增、删或改造原文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内化现象表面上是对原著的篡改和"变形",其实说到底还是翻译主体在试图消解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距,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2011年05期 v.38;No.150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2 ]
  • 方苏雅与“昆明教案”新探

    李元鹏;

    庚子年间,法驻滇领事方苏雅以西南民众仇教、反洋风潮日益高涨亟需"自卫"为由,无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的规定,"强运军火"入滇。中、法方就方苏雅"私携武器"的正当性、武器的存留权问题争执不休,矛盾日益激化,"昆明教案"随即爆发。在整个事件进程中,署理云贵总督丁振铎既暗中鼓励民众掀起反洋风潮,又以"力顾和局"为基,有效地控制着各种反洋势力。

    2011年05期 v.38;No.150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7 ]
  • 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华夫托党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

    谢志恒;

    华夫托党是一战后英埃矛盾激化、埃及上层社会精英争取民族独立的产物,是立宪君主制时期埃及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政党。它通过准暴力和协商方式迫使英国于1922年宣布结束保护制度,在1936年签署英埃同盟条约,实现了埃及的实质独立。但限于地主阶级和贵族统治的实质,华夫托党不可能推行民众需要的社会经济改革,并凭借民众力量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激进民众政治的兴起最终导致华夫托党走向了衰落。

    2011年05期 v.38;No.150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8 ]
  • “郑卫之音”辨

    吕友仁;王文艳;

    郑卫之音,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被视为异端,被以恶名。实际上,郑卫之音不过是春秋时期首先在郑国、卫国兴起的流行音乐而已,它不仅受到下层社会的欢迎,而且也为上流社会所倾倒。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上的推陈出新。这是本文欲辨的第一点。郑卫之音,本来与《诗经》中的《郑风》、《卫风》是两码事,但被某些学者混为一谈,于是,被孔子定性为"思无邪"的"三百篇",也成为伤风败俗的淫诗了。这是本文欲辨的第二点。

    2011年05期 v.38;No.150 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8 ]
  • 古典词论中的“本色”概念辨析

    王卫星;

    古典词论中"本色"概念在学界颇受关注,但相关研究普遍用"词体本色"的内涵来认知词论中的"本色"及词体论中的"特色"、"正变"、"当行"等概念,致使名实不符。其实,在基本含义上,"本色"与词体间并无必然联系,与"特征"、"正变"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与"当行"也不尽相同;且词论中的本色,除词体本色外,依据所指对象还可分为自然本色、个性本色、词源本色等多种类型,不能视同词体本色。

    2011年05期 v.38;No.150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82 ]
  • 六朝论体文中“理”的审美化存在

    杨朝蕾;

    六朝论体文,是其时理性精神的产物,但在理性中又涵泳着诗性。其"理"以审美化的方式存在,是思、情与诗的结合。理感为六朝论体文运思之起点;理趣为其审美特征,具有意趣之美,兴味之美,气势之美;理致为其审美表现。六朝论体文中的"理"是超越于理性而又融合了情韵的审美形态,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2011年05期 v.38;No.150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3 ]
  • 从《世说新语》中体味洛水的文化蕴涵

    李焕有;

    洛水是中原文化的摇篮之地,《世说新语》记载着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西汉、魏和西晋又建都于洛水之畔,于是,洛水的文化蕴涵极为厚重:"洛水之戏","戏"的是文化;洛水之魂,"魂"在士人的心情;洛阳之所以"纸贵",贵在扶持文学新人的大家之人品上。

    2011年05期 v.38;No.150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2 ]
  • 想象的真实——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辨伪

    周相录;

    史书记载,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这一说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直居住在襄阳城南汉水西岸的涧南园,虽曾到鹿门山览胜,却并未隐居鹿门山。对于主要写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布衣诗人孟浩然,同时及其后的文人总是努力把他纯粹隐逸化处理,让孟浩然隐于隐逸文化氛围浓厚的鹿门山,便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成果"。

    2011年05期 v.38;No.150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0 ]
  • “境界”:词体艺术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以宋代词体艺术为例

    杨吉华;

    从字源学上考察,王国维的"境界说"为词体艺术提供了一种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它把艺术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提高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层面,表达着词体艺术创作者主体心灵所达到的一种终极状态。宋代的词体艺术,以其对词人情性本体意识的高扬而彰显出自身绝对自由的无功利性艺术品质。因此,"境界"说从时空终极状态角度为以宋词为代表的词体艺术之无穷艺术魅力提供了重要注脚。

    2011年05期 v.38;No.150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3 ]
  • 幽怨感伤与文人式欲望叙事

    张璟慧;

    东西方幽怨感伤的文艺传统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文人式欲望叙事:欲望与自我抑制深深潜伏在幽怨感伤的文人审美、表达的温和外表之下,在岁月流逝与因因相习中,也已成为知识分子群体一种不自觉的处世态度、审美类型、表达模式与掩饰方式。

    2011年05期 v.38;No.150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2 ]
  • 理念的植入——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

    李喜仁;

    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被引入中国以后,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演变和重构,它的作用和功能被逐步提升,它的适用领域也在逐步变化,最后在文学领域得到实践,并取得了成功。其中,严复、梁启超和胡适是进化论进入文学领域的三个关键人物。严复立足中国自身借用西方的先进思想来进行思想上的启蒙,力图用生物学的生存规律来警醒国民,达到拯救中国的目的。梁启超作为少数接受了进化论观点的维新派代表人物,试图把进化论与其政治变革结合起来,把进化论上升到一种世界观,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他对进化论的重构和提升,深深影响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胡适在严、梁的进化观基础上,又接受杜威的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新文学革命中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使进化论演变为革命的文学观。在文学领域,进化观真正得到了实践上的运用,文学革命的巨大实绩证明了文学进化论的正确性。

    2011年05期 v.38;No.150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3 ]
  • 论《故事新编》的存在主义诗学

    叶永胜;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性展现了世俗化的生存困境,昭示了"人"的神话的破灭。鲁迅借助写作救赎心灵危机,但更体验到心灵的虚无与绝望。

    2011年05期 v.38;No.150 19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5 ]
  • 时间的轮回与救赎——论鲁迅小说的时间叙事

    胡志明;秦世琼;

    鲁迅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线性时间缺位的世界。轮回时间意识是鲁迅小说最具活力,也是最富想象力的一种时间形式。它通过个体事物、人或单个事件、场景等在时间中反复出现,演绎着一出轮回的悲剧。鲁迅在竭力反抗着历史的"重复"与"循环"的同时,也在自觉抵制内心深处潜藏的轮回意识,最终从时间轮回的怪圈里突围,真诚地昭示中国新生的希望。

    2011年05期 v.38;No.150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6 ]
  • 论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蕴

    杨桦;

    在汪曾祺表层温暖轻快的牧歌式小说叙事中,深深隐藏着挥之不散的悲情。本文试图以小人物的生存悲剧、伦理道德所致的精神悲剧、历史环境所致的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为出发点,探索作品平淡温情叙事背后的悲剧意蕴。在悲剧所呈现的审美意义上,汪曾祺独具一格的悲剧观是中国传统悲剧观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完美融通与结合,它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抹杀的启示作用。

    2011年05期 v.38;No.150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9 ]
  • 美国戏剧文学发生学的内外因素

    胡铁生;

    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型,美国戏剧文学的形成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一脉相承的。欧洲戏剧传统是美国戏剧形成的外在因素,这一因素与美利坚民族和英吉利民族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然而,美国戏剧文学的本土化因素却是在美国戏剧文学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其核心在于美利坚民族的政治诉求,因而政治剧是其主要形式。此外,欧洲移民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和早期戏剧中印第安人形象的塑造是其戏剧文学的另外两个内在因素。美国早期戏剧与其文学的追求相一致,是美利坚民族"人学"思想的追求,反映了戏剧这一文学形式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和以人为目的这三个维度上的"人学"思想。

    2011年05期 v.38;No.150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4 ]
  • 心理美学视域下的狄更斯小说创作

    刘白;

    狄更斯将其成长与生活中形成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与经验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再经过自己审美心理的再体验与再创造,结合自己独特的心理机制,产生了大量通过再现儿童成长、爱情婚姻、社会体制等来表现"行善与爱"的主题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些潜伏在作品之下的情感使得狄更斯的小说在主题上具有深刻的一致性,让他的小说达到了哲学命意的超越与审美追求的统一。

    2011年05期 v.38;No.150 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4 ]
  • 创作与批评的对话——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刘丽娟;

    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对话理论",英国作家福尔斯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实现了一种对话关系,其中创作与批评的对话尤为显著,这种创作与批评两种声音的平等共存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作者和读者的平等关系,深刻体现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思想。

    2011年05期 v.38;No.150 21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3 ]
  • 霍米·巴巴的杂交身份理论及其不满

    贺玉高;

    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中出现的抵抗的能动性缺失。巴巴把巴赫金首倡的长篇小说话语杂交性理论引入到后殖民主义话语分析之中,但巴巴对这个概念实施了精神分析学的改造。在巴巴改造后的杂交性理论视角下,爱重复的殖民主义类型话语成为殖民者因身份不能完全实现而呈现的症状。被殖民者可以通过杂交化的策略与殖民者玩一种身份边界的游戏,解构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身份边界划分。也有批评者认为杂交性理论太过于强制心理和话语层面的抵抗,或者可能只是当代跨国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共谋者。

    2011年05期 v.38;No.150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66 ]
  • 后经典叙事学:读者的复活——以修辞叙事学为视点

    王振军;

    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到对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多元研究,读者之维越来越受到重视。布斯的保守读者观在20世纪80年代显示了有限度变化,费伦的叙事交流模式重视读者参与,他因对个体化读者的强调复活了被杀死的读者。读者复活是学术范式转变给叙事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其理论意义在于重启文学研究中的人本意识,张扬文学活动中的个体属性和多元差异,重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2011年05期 v.38;No.150 227-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77 ]
  • 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科学规范

    汤玫英;

    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渠道及表现有:越来越庞大的网民群体是其主体渠道,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是其客体渠道,影响巨大的传统媒体是其传播渠道,特定性质的社会方言是其语言渠道。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规范对策主要有: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动静结合的规范机制,增强语言使用主体的语言规范意识,加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管理等。

    2011年05期 v.38;No.150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00 ]
  • 谈协商民主:教育民主的新维度

    张文婷;

    协商民主是与自由民主、参与民主并存的第三种民主,它关注民主实践的对话协商过程。协商民主之于教育具有较高价值,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的交往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民主价值倾向和责任感。教育中进行协商民主实践会面临一些挑战,如交谈的偶然性、对话的内在限制以及对话的情境性等,对此的回应包括:尽早并持续让学生体验民主,通过学校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协商民主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才能,创设物理环境、提供心理支持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既是教育民主实践的新维度,也是社会民主进程的一种表现。

    2011年05期 v.38;No.150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26 ]
  • “以人为本”: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

    高闰青;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是调整教育活动和进程的准绳,反映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主观上的一种要求和愿望。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制定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人的自我发展需要是教育目标确立的前提;教育目标的最终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贯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并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新的教育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是确立教育目标的终极依据。

    2011年05期 v.38;No.150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41 ]
  • 论高校教师的劳动者身份

    王工厂;

    在法律有效规定不足的现状下,教师法律身份认识较为混乱。以劳动法基础理论分析,教师与学校间的聘任关系符合劳动关系的一般要求,教师劳动具备从属性的特点,同时,学校也是适格的劳动法用人单位,教师法律身份完全符合劳动者身份的一般要求。但教师与一般劳动者相比,在劳动关系的内容与形式、法律适用和救济渠道上均有其特殊性。因此,应将高校教师身份认定为特殊劳动者,这不仅有利于其劳动权内容的确定、行使,对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澄清也有相当价值。

    2011年05期 v.38;No.150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65 ]
  • 校园文化对高校知识管理的影响

    刘晔;

    校园文化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推动力。建立信任、合作、竞争、兼容并包的知识共享型校园文化会对高校的知识管理产生正面影响,僵硬、教条、程式化的平庸型校园文化会对高校的知识管理产生负面影响。高校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就要转变管理模式,运用共享的思维模式打破个人垄断知识的传统,实现知识共享的新局面。知识共享的最大挑战是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创新,创造一个信任、团结、宽容的校园文化氛围,才是知识创新、共享和转化的关键。

    2011年05期 v.38;No.150 247-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72 ]
  • 以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研究

    蒋桂莲;

    以"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理论和现实为依据,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选择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等三个环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

    2011年05期 v.38;No.150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5 ]
  •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丁翠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灵魂和核心。高职生就业中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失是主要的因素,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对加强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05期 v.38;No.150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70 ]
  • 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法律素质教育

    于霄;刘晓雪;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素质教育在当代高校的素质教育中愈发重要,法律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帮助他们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对法律素质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进行准确定位,是当前法制教育发展的关键。

    2011年05期 v.38;No.150 256-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0 ]
  • 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及未来挑战

    任宝旗;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新闻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新闻传媒的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新闻传媒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2011年05期 v.38;No.150 258-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4 ]
  • 论当前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张静芝;

    学科馆员制度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经过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已初步显示出其在专业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与服务模式,它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促进这一制度尽快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

    2011年05期 v.38;No.150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9 ]
  • 对殷墟出土乐器研究两个相关问题的思考

    张伟;

    殷墟编铙不是双音乐钟,但属于双音乐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形式,不能割裂其发展过程,可以归为广义的双音钟范畴。在测音问题方面,提出整体和具体测音方案。

    2011年05期 v.38;No.150 26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6 ]
  • 论心理调控对歌唱中声门运动的作用

    周亚娟;

    歌唱是在心理控制下的发声器官的生理运动,声门是发声器官的主要振动体。歌唱要取得优美动听的艺术效果,应首先掌握科学的声门运动控制方法。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声门运动进行调控,并配合良好的气息支持,可以使声门运动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2011年05期 v.38;No.150 26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7 ]
  •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探析

    白冰;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作为油画艺术的一个分支,其表现语言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形成了与一般油画艺术既统一又变化的语言体系。梳理出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独特的表现语言及其所体现的美学价值,能够为当代中国油画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拓展思路。

    2011年05期 v.38;No.150 26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8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等标准、规范的规定,本刊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请投稿作者依照执行。一、来稿内容应依次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

    2011年05期 v.38;No.150 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