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中介的关系实在

    尚东涛

    依存在论的取向 ,中介的存在是中介自身的“展示”的关系实在。作为关系实在的中介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展示为属人、属世界和自属即属中介关系的统一。中介在属人关系的结构层面 ,展示为内在形态、合一形态、它在形态和逆内在形态 ;在属世界关系的功能层面 ,展示为表象形态和过渡形态 ;在自属即属中介关系的性质层面 ,展示为协调形态与冲突形态等。对中介的关系实在的阐释 ,益于祛除“惟实体实在”对中介本质的遮蔽 ,益于使中介的存在得到本真的展示

    2001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0 ]
  • “在世”及其意义——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

    欧仕金,高中建,巨乃岐

    哲学在近代发生了问题转换 ,对认识问题的探讨取代了哲学关怀的全面性意义。认识论本身包含着矛盾 ,这一矛盾成为整个近代哲学、新康德主义直至胡塞尔现象学努力求解的目标。但近代哲学狭隘的认识论视野使认识问题成为难解之谜。哲学要克服认识的矛盾 ,必须从认识论中走出来 ,并以新的眼光来开拓哲学的视野 ,实现哲学的视野转换。海德格尔以存在论取代认识论便是实现哲学视野转换的一种尝试。海德格尔以“在世”为主题的生存论开拓了不同于近代认识论的更加广阔的哲学视野 ,这一哲学视野的开拓对于哲学历史问题的解决和时代精神的表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1年03期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16 ]
  •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相关性

    鲁献慧

    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是中国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文化现代化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既是由中国一系列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所决定 ,又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的内在需求。中国文化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必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起着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良性互动 ,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 ,而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的互动 ,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键 ,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2001年03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13 ]
  • 试析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张玉

    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发展 ,它在形态上体现为社会整体的正向变迁 ,在内涵上体现为社会基本结构的“合理性”变化 ,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而正是这一基本内涵 ,使得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显示出价值性与科学性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协调性与持续性 ,相对性与整体性的内在统一

    2001年03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45 ]
  •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新探

    黄红发

    准确全面地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 ,对于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目前理论界一般把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概括为“改革动力论”,这有失全面 ,也不符合邓小平理论的总体要求。事实上 ,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 ,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也包括人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实质上以什么力量来推动现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潮流紧密地结合起来 ,深刻地阐明了“改革 ,现代化科学技术 ,加上我们讲政治 ,威力就大多了”的道理。因此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是一种“合力论”,即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讲政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直接动力、第一生产力和精神动力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力系统 ,具有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 ,三者融合成一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

    2001年03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5 ]
  • 邓小平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及其思想特征

    王哲

    二战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经济全球化呈逐步加速之势 ,邓小平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 ,既看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世界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和世界经济结构的不平等性 ;又看到了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控制 ,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 ,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主张 ,显现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的历史观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观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战略观 ;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国家安全观 ;反对霸权主义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观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六大思想特征

    2001年03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1 ]
  • 论《孙子》的战略思想及学术影响

    吴仁杰

    战略理论是孙子军事学说的主体部分。《孙子》十三篇 ,以“庙算”这一战略概念为核心 ,渐次论述了“安国保民”的战略目标、“五事七计”的战略运筹、“不战屈敌”的全胜谋略、“知彼知己”的指战原理 ,其主旨首尾一贯 ,结构率然有序 ,体大思精 ,成就辉煌。《孙子》的战略论对当今时代的战略研究仍有着重大的学术影响

    2001年03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1 ]
  • 论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嬗变

    苏全有

    晚清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四五十年代魏源等人的感性认识 ,这突出地表现在农商关系及对外贸易上 ;六十至九十年代郑观应等人的明确认识 ,主要内容是明确批判重农抑商 ,宣传重商、商战 ,流露出重工思想 ;甲午战后至清末张謇等人的成熟认识 ,主要内容是强调以工立国 ,力主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着意于政治体制改革 ,以适应海洋经济的需要。关于晚清海洋经济思想嬗变的原因 ,乃我国对外贸易本身的长足发展 ,这可以从关税的迅速增长看出。而就其影响而言 ,从经济的角度说无外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商品经济日渐发展 ,二者之间相互作用 ,是互动的关系。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则可发现 ,海洋经济思想的发展对晚清文化的西化、进化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中西冲突表现在经济上是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的对撞 ,结果我国的主体经济——自然经济分崩离析 ,日驱式微。经济西化了 ,建构在之上的文化西化当然不可避免

    2001年03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83 ]
  • 文化、文化国力与企业文化力的开发

    张世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就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密切联系而言 ,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演进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发达 ,在综合国力中具体表现为文化国力的大小。文化国力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力”的地位和作用 ,正在日益强烈地表现出来。文化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文化国力的增强也要从多方面进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技术文化、金融文化、生态经济文化、节日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等经济文化现象 ,丰富了现代经济文化的内容 ,也推动了文化国力的发展。在这些新的经济文化现象中 ,企业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国力构成要素。对企业发展来说 ,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的驱动力。面对 2 1世纪市场竞争的新挑战 ,惟有大力开发企业文化力 ,企业才能够求生存 ,图发展 ,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001年03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94 ]
  • 国内外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田增瑞,刘宪增

    由于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刚刚起步 ,缺乏经验 ,特别是资本市场尚不完善 ,因而在对创业企业价值的评估和股份份额的计算方法上 ,存在着许多缺陷 ;美国创业资本家的评估方法是在数千投资案例和数十年经验中发展而来的 ,因而是比较成熟的方法 ,需要我们根据国内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

    2001年03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23 ]
  • 关于规范市场秩序的几个问题

    董洪日

    当前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表现是市场主体及其行为、市场中介组织、市场调控和监管组织的行为无序。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追逐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市场法则和法治不健全、宏观调控监管不力和地方保护等。只有健全市场法规 ,加强市场法治 ,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 ,遵循市场规则 ,加大调控监管力度 ,加强道德建设 ,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2001年03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1 ]
  • 伦理的制度化及其限制

    程秀波

    伦理和法律制度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控制模式 ,在实践中需要相互支撑。伦理与法制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现代转型 ,使伦理的制度化成为必要和可能 ,同时也决定了伦理制度化的基本界限。伦理的制度化、法律化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过分的制度化 ,既会侵损道德 ,亦将消解法律与制度

    2001年03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67 ]
  • 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论析

    秦东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 ,行政事务日趋纷繁复杂 ,国家不得不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承认行政机关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 ,因而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是现代法治的有效补充。依据行政机关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操作 ,可以将其分为法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手段选择方式上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机性的自由裁量权三种类型。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因其自身的属性极易越轨 ,引发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 ,故而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和行政效率原则 ,此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是行政执法主体具体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指南

    2001年03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37 ]
  • 中外刑法惩治职务犯罪立法之比较

    张俊霞

    职务犯罪的日益严重 ,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难题。为了惩治和预防该类犯罪 ,各国刑法都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 ,通过中外刑法在职务犯罪主体、职务犯罪的种类和职务犯罪的惩罚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立法比较 ,可以取长补短 ,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立法

    2001年03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87 ]
  • 西汉后期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原因及影响新探

    汪清

    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了西汉后期发生了剧烈变化 ,这表现在刺史与州牧的反复罢置上。西汉成帝时 ,罢刺史而置州牧 ,既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刺史越权既成事实的认可 ,同时更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引起封建国家官僚制度职能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后刺史州牧的反复罢置则显示了统治阶级内部对刺史职能变化的矛盾态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曾在一段时间内 ,不同派别力量此消彼长 ,不分优劣 ,因而出现了刺史州牧反复罢置的现象。刺史向州牧的转化 ,即封建国家由加强对内部地方官吏的监察约束转向全面镇压人民的演化 ,这种演化在将突破“度”的限制时 ,表现出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斗争 ,因而摇摆不定。而州牧制的最终确立 ,则表明封建国家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本质

    2001年03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41 ]
  • “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吗

    王瑞平

    中国人口在清朝出现了激增现象。大多数学者认为“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实际上 ,“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发展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摊丁入亩”固然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摊丁入亩”政策亦有其局限性 ,“摊丁入亩”政策是封建的赋税制度 ,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因此 ,有其阶级局限性与欺骗性。有的学者之所以认为“摊丁入亩”是导致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就是因为未认识到它的比较隐蔽的欺骗性 ,未弄清人头税与丁税以及人口与田亩税之间的关系 ,就是说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 ,而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如果说“摊丁入亩”对人口发展有影响的话 ,那就是开始时期的口号作用和取消丁税后大量隐匿人口的查出 ,使人口的表面数字猛增。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点 :中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相联 ;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农作物新品种的增加与人类食物结构的变化

    2001年03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07 ]
  • 试析越南阮朝明命时期的禁教政策及其影响

    孙建党,王德林

    近代法国在亚洲传播天主教 ,弘扬基督教文明 ,是其对远东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精神动因。越南是中国近邻 ,传统上受儒学浸染至深。明命统治时期更是全面推行中国模式 ,竭力以儒家思想来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天主教的传入与越南现存的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明命禁教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东方儒学文化激烈冲突的结果。另一方面 ,传教士和教民不断卷入当时越南国内的叛乱事件 ,危及阮朝中央政权的巩固 ,是明命严厉禁教的直接原因。明命禁教对越南近代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 ,明命由对天主教的强烈反感而走上极端 ,驱逐、惩罚甚而大肆杀戮西方传教士和教民 ,到严禁洋人入越 ,最后导致闭港政策的推行 ,对越南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其次 ,明命的禁教政策对法国在远东的殖民扩张利益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造成越法关系日趋紧张 ,并最终成为法国侵略越南的借口

    2001年03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94 ]
  • 复古思潮的历史新变——试论初、盛唐之际美学思想的转型

    张云鹏

    从审美活动的整体构成上看 ,因受时代现实、思想文化、士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因素的影响 ,隋唐前期的美学思想在其逻辑展开中呈现出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 :隋及初唐阶段 ,带着新旧转换和时代过渡的鲜明特色 ,一方面在浓重的复古主义思潮的掩映下重弹儒学政教—伦理的诗学老调 ,另一方面又在多元融合的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确立着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想 ;而到盛唐时期 ,则在此基础上逐渐走向偏于风神气骨、又不失蕴籍秀丽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气韵雄浑、兴象玲珑的艺术趣味 ,从而把隋唐前期美学思想推向了高潮。可以说 ,盛唐时期的美学思想及理论 ,标志着整个隋唐美学思想的初步兴盛和繁荣。然而 ,从审美现象和美学思想的内在递嬗进程中考察 ,揭开盛唐审美理想帷幕、奠定盛唐美学思想基础的 ,则是对于复变浑融、新旧交织 ,以及多元并济的“风骨”、“兴寄”与“气韵”等美学思想和观念的倡导、强调与高扬。在此意义上说 ,它们内在地构成了走向盛唐的前奏曲 ,成为初、盛唐之际美学思想转型的重要枢纽及关捩点

    2001年03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35 ]
  • 论影响读者文学消费自由的因素

    符有明

    姚斯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对我国的文学研究和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读者的地位更被推到了极至 ,他们似乎主宰了文学市场 ,可以自由地进行文学消费。然而 ,读者的文学消费受着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 ,影响着读者的文学消费自由 ;文化导师的权威引导 ,影响着读者的文学消费自由 ;新闻炒作的“畅销热”,影响着读者的文学消费自由

    2001年03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23 ]
  • 1917~1927: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崛起

    刘进才

    梳理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 ,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 ,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 ,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自由诗论和现代格律诗论侧重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探讨 ,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纯诗”理论则对诗歌的内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询。1917- 192 7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已经崛起 ,并开始形式多元化的格局 ,对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造与诗歌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1年0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7 ]
  • 以反载道始 以新载道终——“五四”文学革命之一解

    林虹,刘凤山

    “五四”文学革命于抨击“文以载道”的响鼓重捶中启幕。然而 ,它只反对新载之道 ,而非所有之道。革新文学以配合思想启蒙是文学革命的基本方向。投入文学的作家们的最高愿望是救亡新民。问题文学是启蒙精神与作家人生体验相结合的产物。错误源于先驱们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夸大认识。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均未跳出“文以载道”的怪圈

    2001年03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72 ]
  • 试论陈映真小说中的人生救赎之路

    张雁泉

    2001年03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6 ]
  •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研究和对策

    原新梅,刘冬冰

    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两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从古今音变、汉字的表意性质以及形声字符特性方面分析了造成单音节字词误读的原因 ,认为普通话教学应在方法和理论上有所突破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意义。 2、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的拟制与评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以期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2001年03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7 ]
  • “一+V”的语义分析

    张俐

    2001年03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7 ]
  • 康有为万木草堂“变政”教育新议

    赵泉民,井世洁

    晚清万木草堂是康有为训练新型变政人才的基地。基于此 ,其在教育方面围绕着“变”这个轴心 ,对学生进行了“该变”的政学理论教育、“敢变”的精神品质教育、“能变”的身体素质教育。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又推陈出新 ,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目标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草堂中的许多作法 ,诸如在教育与教学中特别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重对学生适应力、自制力的培育和心理素质、精神品质的磨砺 ;养成学生间关心国家大事和相互辩驳争论的活泼学风 ;鼓励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提倡学堂内诸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持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等。所有的这些作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2001年03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0 ]
  • 国民素质文化:国民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

    单培勇

    国民素质文化 ,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是人类素质的发展在文化方面的积淀 ,并通过与人的个体素质意识的有机结合 ,直接作用和影响人的自身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文化是人们对自身素质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反映与表现 ,是作用和影响国民素质发展的“校正器”。国民素质文化的内涵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丰富 ,是由文化观念的变革而调整的 ;国民素质文化从诸多学科理论因子研究国民素质理论问题 ,力争探索研究国民素质理论的新方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国民素质文化的内涵 ,是提高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2001年03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4 ]
  •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理念与路径

    宋晔,陈异慧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过于重视科学的工具价值 ,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 ,造成人文精神在教育上的失落 ,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 ,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人文教育的理念 ,推进人文精神建设 ,达成对“人”的真正理解。要搞好高校的人文精神建设 ,就要转变教育观念 ,摒弃过去狭隘的专业教育的观点 ,让受教育者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底蕴 ;要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还应具有丰富的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知识 ;要改革课程体系 ,加宽专业口径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课程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 ;要重视科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改进科学课程的教学 ,发挥其中人文价值的教育功能 ;还要加强道德教育

    2001年03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91 ]
  • 重视职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英国DfEE1998(4)号文件及其对提高我国师范教育质量的启示

    魏永红

    目前 ,各国都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素质视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英国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规范职能 ,在调整师范教育结构、加强在职教师进修的同时 ,提高了对职前教师培训的要求 ,把对职前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英国 Df EE1998(4 )号文件更是针对国家课程每门科目 ,详细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以及受训者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时必须达到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标准。文件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重视 :重视信息通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重视培养实践能力 ;重视考察实践能力 ;重视考察教师职业道德。联想到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 ,尽管在理论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 ,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并举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师范性特点体现得仍不充分。因此 ,英国 Df EE1998(4 )号文件对提高我国师范教育质量、加快师范教育改革步伐极具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001年03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69 ]
  • 论教师主体性价值

    赵虹元

    教师主体性价值不应该因教育观念的变化而改变其重要性。它与学生主体性共同存在于教育活动的矛盾联系中 ,需要给予独立的理论阐述。教师的主体性价值指教师发挥自身主体的能动性 ,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并相应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特征是 :价值取向的社会性 ,价值内涵的创造性 ,价值实现空间的广泛性 ,价值体现的潜隐性。教师主体性价值的实现 ,既需要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 ,又需要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的积极配合。教师主体性价值能否实现 ,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1年03期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60 ]
  • 论教师依法执教

    王柏民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要根据法治原则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是教师教育教学权法治化的体现。依法执教要具备完备良好的教育法律制度、健全的教育行政执法、学校法治化管理和教师自身法治素质等条件 ,因而有一个过程 ,但教师应着眼未来 ,努力做到依法执教。衡量依法执教的标准不是道德标准 ,而是法律标准 ,主要包括教师主体资格合法、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定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符合法律要求、依法行使教育教学改革权和学业成绩评价权、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未成年学生安全以及尊重学生权利等

    2001年03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00 ]
  • 论德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的作用

    张立成,徐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德育能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思想动力、良好的心理基础、舆论支持、科学的思维方法 ,并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坚强毅力

    2001年03期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2 ]
  • 论学报编辑主体的审美个性与审美原则

    高建立

    编辑活动是一项以创造社会审美价值为目标的脑力劳动 ,自始至终充斥着编辑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个性特征。编辑主体的审美个性是刊物保持持久生命力和特色的基础 ,而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则是保持刊物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关键。审美个性与审美原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不能因坚持原则而扼杀个性 ,也不能因过分弘扬个性而忽略原则。二者的有机统一 ,是办好学报的根本所在

    2001年03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9 ]
  • 编辑活动中作者导向的两个误区

    王华生

    在当代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编辑处于信息传播的中枢地位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编辑的选择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读者以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 ,编辑主体根据社会文化建构的需要和编辑主体对文化建构规律的理解 ,通过与作者的交流对作者起一定的导向作用 ,从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但是 ,在现实的编辑选择活动中 ,编辑对作者的导向存在种种误区 ,从而给编辑的选择活动造成这样或那样不利的影响。误区之一 ,对于名人作者 ,编辑不善于将自己的编辑思想、选题意图 ,特别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告诉对方 ,更不愿提出不同的观点和否定性意见 ,不敢正其谬误 ,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出版效果 ;误区之二 ,对于一般作者 ,又往往越俎代庖 ,缺乏协商精神 ,这样会引致作者的反感与抵触 ,从而造成作者导向的失败。在编辑工作中 ,应该克服和消除作者导向的误区 ,使编辑对作者的影响完全转化为正向的和积极的 ,要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编辑能力 ,克服名人“晕轮效应”;正确认识编辑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充分发挥作者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理服人 ,用心交流

    2001年03期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5 ]
  • 论西部开发的金融支持

    曾武佳

    2001年03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6 ]
  • 性爱意识与我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

    邝金丽

    2001年03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1 ]
  • 批评武器的运用:加强党的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贺杰

    2001年03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0 ]
  • 浅谈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秦白云,王天均

    2001年03期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9 ]
  • 现代设计史中的复古与回归自然风潮

    毛丽萍

    2001年03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4 ]
  • 对《中图法》第四版计算机类类目设置的献疑与建议

    邵鸿雁

    2001年03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