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海德格尔对近代哲学的视野转换

    高中建,欧仕金

    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中心,而认识中包含着主、客分裂的矛盾。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以及一些现代哲学家都把解决这一矛盾作为自己的使命。但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学家并未能真正解决这一矛盾,原因是他们的哲学视野过于狭隘,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使哲学面对更加广阔的存在论视野。海德格尔为此作了终其一生的尝试。本文拟从近代认识矛盾的提出和初步解决出发,对海德格尔的这一尝试作一分析和评价。

    1999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1 ]
  • 对实践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再思考

    司晓莉

    实践的本质特征决定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往往会发生现实对理论的背离。为避免反人类实践的出现,必须正确处理实践合目的性追求中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实现实践的合规律性,在提高对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只有把人类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首要目标,才能实现实践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1999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82 ]
  • 马克思没有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张明军

    长期以来,理论界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曾提出过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的本意,卡夫丁峡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从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的四个稿本可以看出,尽管他在初稿和第三稿中提出了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但均是草稿,马克思之所以没有将其中的任何一稿作为正式的复信,表明马克思自己也认为对该问题的考虑并不成熟。马克思确实对俄国农村公社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问题作过一定的酝酿,但最后没有提出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1999年03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9 ]
  • 马克思恩格斯对“和平发展理论”的探索

    丁元

    多年来,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运动中,人们一直关注并实践着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理论,忽视甚至回避了与暴力革命理论几乎同时形成的“和平发展思想”.甚至将是否坚持“暴力革命论”视为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在研读马、恩的著作中,不难发现这条利用一切民主的改革手段,特别是资产阶级议会所赋予的种种有利条件,参与各种和平方式的斗争.改变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理论主线。从19世纪40年代,这种思想萌芽开始显现,经过欧洲革命,特别是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改革,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马、恩的这种和平发展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并不断运用到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中,成为指导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民主党派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之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99年03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9 ]
  • 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列宁关于革命特殊性的学说

    俞良早

    20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存在着关于东方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观点。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西方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就公开著书立说,攻击十月革命是“早产儿”。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否定十月革命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观点甚嚣尘上。列宁认为,落后国家比较容易发生革命,帝国主义战争的环境有利于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而东方矛盾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矛盾深刻且易于激化。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的学说与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的契合,使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与胜利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印证了列宁关于革命特殊性学说的正确性。

    1999年03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6 ]
  • 邓小平政策思想体系的框架结构与核心问题

    刘会强

    邓小平的政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由三方面内容构成的科学体系:政策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与策略。这一思想体系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和现实课题的具体解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1999年03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2 ]
  • 试论邓小平对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重大贡献

    毕敬高,陈保亮

    邓小平对中共知识分子理论的重大贡献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科学界定,明确指出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科学阐述了红与专、业务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充分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与创造;提出了“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的科学论断,为重新界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科学地阐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是可靠的,思想上是要求进步的,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论述了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重大作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知识分子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不断发展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将是有机的统。第四,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分子工作的方针政策。他强调要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对知识分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要改善和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一认真倾听知识分子的呼声和意见。

    1999年03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1 ]
  •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哲学意义

    马华山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条根本性的思想。这个标准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生产力标准。历史唯物主义把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衡量和评价一切社会制度和人们社会活动的根本尺度。“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命题的必然结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所体现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是蕴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智慧结晶。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精髓。而“三个有利于’则是这个精髓中的核心和灵魂、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利用各种组织形式来实现公有制,不仅能解除人们“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疑虑,更能折射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辉。社会主义的目的除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外,更主要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三个有利于”不仅具有真理性,更具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性。

    1999年03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64 ]
  • 试论邓小平理论的实践特色

    李勇

    1999年03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 张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思想论略

    苏全有

    张謇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思想导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提出实业救国主张.其核心即为棉铁主义,为此,张謇力主拒洋货,倡国货,而其方法一为政策导向,通过减税或提供政府补助、奖励等形式,引导扶持;二是合力论,即合商势、商智、商力,一致对外。张謇将棉纺织业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付诸行动,而解决资金的途径为引进外资。张謇之所以产生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思想,其原因一为汹涌澎湃的实业救国思潮这一外部氛围的营造。二为性急心态.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游刃有余.最后则为对利润的渴求。

    1999年03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89 ]
  • 孙中山的近代化经济策略思想简评

    张玉山,张文富

    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为达此目的,孙中山试图从经济方面着手.把中国建设为一个繁荣昌盛的近代化国家。开放性的近代化经济策略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和重要问题对当今中国的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1999年03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7 ]
  •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仉建涛

    我国人多地少,靠开发耕地等物质资源来扩大发展空间的路子走不通。因此,注重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走科教兴农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既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思路是:在农村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拓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伸延的渠道,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1999年03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59 ]
  • 对提高我国经济集约化程度的思考

    楚金桥,苏晓红

    经济集约化程度是指经济增长额中靠集约所得所占的比重,它是评价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指标。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都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为主,经济的集约化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集约化程度差异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科技教育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

    1999年03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8 ]
  • 对当前失业状况的认识及治理措施

    赵启才

    1999年03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1 ]
  • 中国资本市场背景及去向分析

    秦法萍

    1999年03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8 ]
  • 关于黄河滩区精神贫困的思考

    刘娟

    1999年03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2 ]
  • 论黄河滩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张晨寒,陈静

    1999年03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2 ]
  • 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再认识

    黄进才,薛文成

    本文通过对广义行为能力说、合法行为能力说及法律行为能力说的比较、辨析,认为前两种通说均不够科学、合理,易导致认识上的混乱,因此应予放弃,而采用传统民法中将行为能力划分为法律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做法,以达到民法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1999年03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92 ]
  • 美国司法实践中证据排除法则的运用及例外

    黄志达

    1999年03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5 ]
  • 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张彦修

    内容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基本形式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府外交和战争;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文化以及长期的中外物品、科技、文学艺术的交流,对中国的儒学、道家、民间文化、宗教、民族构成、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等都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1999年03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1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01 ]
  • 论康有为大同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李爱峰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在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糅进了康有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画面。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级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增强和鼓舞了维新派为改革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同思想是“孔子之太平世,佛之莲花世界,列子之瓶瓶山,达尔文之乌托邦”,是集各种乌托邦之大成。

    1999年03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1 ]
  • 加拉罕与苏联早期对华外交

    赵文亮,胡西元

    加拉罕是苏联早期对华外交活动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在促使苏中关系的改善和苏中建交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以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的身份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所缔结的宰割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放弃一切在华特权,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为苏中建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以苏俄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进行谈判,几经周折,签订了《中俄协定》,初步解决了两国之间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促成了苏中建交。但需要指出的是,加拉罕在对华外交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及反映在由他所签署的《中俄协定》及其附件中的一些内容,则暴露出了苏联对华外交中存在有极端民族利己主文和大国沙文主义的特征。

    1999年03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22 ]
  • 汉字构形分析的科学原则与汉字文化研究

    王立军

    汉字是一个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是由具有一定功能的部件,按照特定的组合方式逐级生成的。其中每个字符的存在,以及各级部件构字功能的体现,都受着整个系统的严格制约。分析汉字的构形,讲解汉字的构意,一定要坚持汉字的系统性原则,而不能仅从孤立的字符出发。然而,在近年来的汉字文化研究中,却出现了许多乱讲字形的不科学的做法,如孤立讲解单个字符、错讲部件的功能、混淆平面结构与层次结构等,这些现象亟需提出来加以纠正。

    1999年03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304 ]
  • 匡谬非易事,正俗戒自用──汉语规范化工作的误区和出路

    沈怀兴

    目前汉语规范化工作已经陷入僵局,主要原因之一是具体工作中失误太多。要打破僵局,必须正确认识规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匡谬正俗法的局限性,客观地考察分析研究每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的就给予承认,反之则给出较好的表达式供语言社会参考。

    1999年03期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0 ]
  • 动词AABB重叠式探讨

    李晋霞

    动词的AABB重叠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重叠形式。本文着重考察了动词AABB重叠式的语法构成、语义特征及其表义特征。并从重叠格式和重叠语义两方面考察了这种重叠式的发生“转域”的原因。

    1999年03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234 ]
  • 当代大众文化的人文批判

    朱首献,叶晓艳

    同时下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关于当代大众文化的乐观主义论调不同,作者认为,当代大众文化对于人的本质,尤其是人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是极其不利的。本文正是在对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及其负面效应的把握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当代大众文化违背人文主义的内在本质,藉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1999年03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288 ]
  • 《水浒传》叙事结构新形态

    郑铁生

    :关于《水浒传》的研究和评论,大都沿袭传统考证和文艺社会学的方法,直到八十年代后期研究的视野和路数才出现多元化,然而却缺乏本体性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水浒传》叙事结构进行审视,并着重对其独创性作出新的阐释。

    1999年03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38 ]
  • 北宋的法律与诗歌

    窦玉玺

    1999年03期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7 ]
  •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

    贾冠杰,王跃洪,张冬梅

    1999年03期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22 ]
  • 论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袁春梅

    1999年03期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3 ]
  •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课程论述评

    冯喜英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是本世纪3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教育理论。本文从分析它产生的理论基础和背景入手,简要介绍了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课程体系的主要观点,并对它的课程论思想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对于当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999年03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6 ]
  • 思想政治工作“入脑”论

    刘运才

    1999年03期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1 ]
  • 略论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

    王茜

    1999年03期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