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的人类学理路探寻Anthropological Exploration of Ideal-Orien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顾拓宇;
摘要(Abstract):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本体论的重"器"轻"人",认识论的重"一元论"轻"多元论",方法论的重"理论"轻"实证"。人类学研究范式与高等教育研究有着一些耦合之处,可有效弥补高等教育研究之不足。针对高等教育研究的上述问题,运用人类学研究的"人本性、多元性、实证性"的方法特点,可以实现对这些问题的修正。
关键词(KeyWords): 高等教育研究;人类学方法;人本性;多元性;实证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BFA130035)
作者(Author): 顾拓宇;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8.01.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付八军.学科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对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再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5-28.
- [2]刘小强.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0-24.
- [3]张应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与应对[J].高等教育研究,2017(1):8-24.
- [4]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 [5]滕星.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建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1-29.
- [6]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1-68.
- [7]庄孔韶.教育人类学[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58-63.
- [8]钱民辉.多元文化与现代性教育之关系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视野与田野工作[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5-69.
- [9]威廉A.哈维兰,等.文化人类学——人类的挑战[M].陈相如,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 [1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5-16.
- [11]钟名扬,伦艳华.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分析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现状:以CNKI期刊(2005-2014年)数据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4-99.
- [12]别敦荣,王严淞.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16(3):5-11.
- [13]王俊.从道德审判走向法治化:对大学校园学术性骚扰的审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158-164.
- [14]刘庆昌.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43-151.
- [15]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28.
- [16]彭建国,肖婷婷.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2):98-111.
- [17]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3.
- [18]苏文亮.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上网诱惑情景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12-17.
- [19]纽曼.大学的理想[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3.
-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4-58.
- [21]阎光才.学术生命周期与年龄作为政策的工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0):124-138.
- [22]朱依娜,何光喜.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一个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社会,2016(4):53-55.
- [23]王洪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2(2):35-40.
- [24]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4.
- [25]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 [26]王俊.大学组织文化的社会性别逻辑:对一所研究型大学的案例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2(11):76-81.
- [2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 [28]何星亮.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3-14.
- [29]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 [30]招子明,陈刚.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7-228.
- [31]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要更加重视微观教学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7):1.
- [32]王俊.遮蔽与再现:学术职业中的性别政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