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
赵黎波;
摘要(Abstract):
1990年代以来,启蒙话语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备受挤压,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来论述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实践有三种指向: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构筑新的启蒙话语体系。这些坚守在呈现出一定意义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启蒙话语思想资源的薄弱。
关键词(KeyWords): 启蒙话语;现代性反思;启蒙终结论;新启蒙体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赵黎波;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8.06.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徐友渔.“后主义”与启蒙[J].天涯.1998,(6).
- [2]李新宇.沉重的回归之旅:80年代的知识分子话语之一[J].齐鲁学刊,2005,(3);艰难的主体重建:80年代的知识分子话语[J].天津社会科学,2005,(2);崎岖的启蒙之路:80年代的知识分子话语之一[J].社会科学战线,2005,(5);重返“人的文学”:80年代的知识分子话语之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
- [3]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74—75.
- [4]丁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同步渗透中的文学[J].文学评论,2001,(3).
- [5]高远东.未完成的现代性——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J].鲁迅研究月刊,1995,(6、7、8).
- [6]丁帆.重回“五四”起跑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5.
- [7]丁帆.当我们把人和人性化为上帝之时——丁帆教授访谈录[J].中文自学指导,2005,(6).
- [8]董健,丁帆,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9]汪晖.汪晖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06—340.王晓明.刺丛里的求索[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93—294.
- [10]贺仲明.启蒙的本土与超越——评张光芒关于“新启蒙主义”的思想建构[J].人文杂志,2005,(1).
- [11]张光芒.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J].江海学刊,2005,(2).
- [12]袁士迎.张欣小说爱情观透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 [13]张清华.云翳中的曙光——关于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J].中国图书评论,2006,(12).
- [14]曹书文.《古船》: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文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 [15]朱德发.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论·序[Z].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5—6.
- [16]陈明.张光芒的启蒙新论批评[J].博览群书,2003,(8).
- [17]吴圣刚.呼唤当代文学本真的回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
- [18]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 [19]龚善举.“新世纪文学”八大趋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