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四十年代徐訏对情爱真谛的探索(中)——从“快乐主义情爱”、“爱欲解放构想”到“人格类型婚配”
冯芳;
摘要(Abstract):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徐訏崇奉"快乐主义"式的情爱。此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徐訏沉潜地探索情爱幸福之径。在小说《吉卜赛的诱惑》中,徐訏建构了道家意味的"吉卜赛"爱欲解放理想,这与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构想不无契合,达到当时思想界在此问题上的高度。另在小说《英伦的雾》中,徐訏运用人格心理学探讨婚恋主体的人格类型及其配对,兼及婚恋幸福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罕见。
关键词(KeyWords): 爱欲解放;道家哲学;人格类型;婚恋幸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冯芳;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2.04.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玮琍.论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J].中国集体经济,2008(8).
- [2]黄光.于无声处,我们已经完成“性革命”?[J].大江周刊,2007(9).
- [3]鲍耀明.徐訏与日本著名女作家之恋[J].香港:大成,1991(213).
- [4]徐訏.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J].香港:大成,1976(82).
- [5]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6]柏元海.博爱与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治理[J].暨南学报,2006(5).
- [7]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14-315.
- [8]夏志清.夏志清书简[J].台湾:书评书目,1975(28).
- [9]田建民.欲望的阐释与理性的想象——施蛰存、徐訏心理分析小说比较论[J].文学评论,2007(1).
- [10]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荣格心理学纲要[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113.
- [11]张冠华,张鸿声,樊洛平,林虹.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