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白话文理论的现代性维度On the Modernity of Hu Shi's Theory of Vernacular Chinese
曹而云
摘要(Abstract):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白话文体;现代文化;历史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曹而云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4.02.03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2-15.
- [2][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3]DavidFrisby.FragmentsofModernity:TheoriesofModernityintheWorkofSimmel,KracauerandBenjamin,Cambridge:PolityPress,1985.4-5.
- [4][法]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29.
- [5][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三联书店,1998.17.
- [6][德]舍勒.道德建构中的怨恨[A].舍勒选集(上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521.
- [7]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1.
- [8]钱中文.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A].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9.
- [9]童庆炳.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转型四维度[Z].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网站:新周刊.
- [10]胡适.尝试集·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44.
- [11]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92.
- [12]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A].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
- [13]蔡清隆.胡适的社会思想[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8.89.
- [14][法]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71.
- [15]周策纵.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与贡献[A].胡适与近代中国[C].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