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被害人的报怨观对刑事和解的影响The Part Played by the Parties' View of Complaining in the Criminal Settlement
李蓉;穆远征;
摘要(Abstract):
刑事和解的出现为被害人造就了特殊的"报怨空间"。持有不同报怨观的被害人在启动和解以及随后的协商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进而会对整个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怨报怨不利于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被害人过错的协商,因而不利于和解的达成;以德报怨虽然有利于和解的达成,但是容易引发刑事案件的私了、不当扩大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等问题;而以直报怨则能够实现刑事和解中当事人利益的相对平衡,并契合刑法的犯罪预防功能,因而是刑事和解中理想的报怨观。
关键词(KeyWords): 刑事和解;被害人;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以直报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开放课题(10FX06006);;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0B239)
作者(Author): 李蓉;穆远征;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2.02.05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M].许章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88.
- [2]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J].当代法学,2004(2).
- [3]张容,徐卫华.不能忽视农村犯罪私了现象[N].法制日报,2001-03-29.
- [4]宋振远.犯罪私了现象为何愈演愈烈[J].半月谈,2003-09-05.
- [5]杜宇.理解“刑事和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6.
- [6]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J].中国法学,2006(5).
- [7]王鹏祥.重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制度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 [8]刘艺明.小悦悦家属放弃索赔盼司机得到应有裁决[N].广州日报,2011-10-25.
- [9]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中国法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