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论争
田海舰;黄逸超;
摘要(Abstract):
互联网与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互联网不是意识形态但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表现在互联网自身的本质设计与应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等方面,而且表现在网络主体、网络信息、网络文化、网络语言等方面。研究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有助于克服"网络就是意识形态"与"网络不属于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互联网;意识形态;属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KS108)
作者(Authors): 田海舰;黄逸超;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6.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 [4]安德鲁·查威德克.互联网政治学:公民、国家与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 [5]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
- [6]程同顺,张文君.互联网技术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传播[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6).
- [7]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8.
- [8]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
- [11]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12]Sheila Jasanoff,ed,Sates of knowledge: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Social Order[M].London:Routledge,2004:3.
- [13]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张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9.
- [14]支振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愿景与中国担当[N].光明日报,2016-11-27.
- [15]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 [16]毕研韬.解放媒体复兴中华[J].青年记者,2008(18).
- [17]严耕,陆俊.关注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J].前线,2008(10).
- [18]蒋丽.论网络语言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冲击与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
- [1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4.
- [20]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