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论建构视域下的周人祭天——以《周易》为中心
杨秀礼;
摘要(Abstract):
<正>中国为"礼义之邦",时人对三代古礼的探究,多集中于周礼体系。《周易》是我国存世定型最早的典籍,是记录殷周之际人文精神与社会现象的最重要载体。与周代礼乐文献的理论性阐述不同,作为当时礼典施行记录的《易》礼,是研究殷周古礼的可信史料。周礼得以建构是损益前代,尤其是殷商礼乐的结果,故可由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诗经》与礼制研究(16ZDA172)
作者(Authors): 杨秀礼;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9.05.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司马迁:《史记》,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第104页。
- (2)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1982年,第3235页。
- (3)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八,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2页。
- (4)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581页。
- (5)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09年,第3182页。
- (6)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09年,第3182页。
- (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562页。
- (8)项安世:《周易玩辞》卷四,第2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第47页。
- (9)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 (10)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第20期。
- (11)王晖,吴海:《论周代神权崇拜的演变与天人合一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 (12)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310页。
- (1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9页。
- (14)王弼,韩康伯,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中华书局,2009年,第15页。
- (15)王弼,韩康伯,孔颖达:《周易正义》,卷六,中华书局,2009年,第144页。
- (16)牛钮,孙在丰:《日讲易经解义》,卷十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362页。
- (17)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84-285页。
- (1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 (19)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十五,中华书局,2009年,第3138页。
- (20)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三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 (21)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卷十四,中华书局,2009年,第1581页。
- (22)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彙校集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33-535页。
- (2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579页。
- (2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5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