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不吃了”类歧义句的语用认知阐释
李学军;
摘要(Abstract):
"鸡不吃了"类句子产生歧义的原因在于,施事主语句中受事宾语的省略及其相关句子中受事宾语的话题化。受认知因素的制约,只有叙述人类活动的述宾结构"‘吃’+名词较小的生命体"作谓语的句子,才有可能在语用平面形成与施事主语句同形的异构。
关键词(KeyWords): 歧义句;施受同形;省略;话题化;认知因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李学军;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5.05.03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问题[J].语言学论丛,1988(15).
- [2]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
- [3]何洪峰.句法结构歧义成因的思考[J].语言研究,2003(4).
- [4]王红旗.施受歧义产生的条件[J].语言研究2006(4).
- [5]程工.从对歧义句的分析看20世纪的句法学[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5).
- [6]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 [7]陆俭明.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序.
- [8]冯志伟.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J].中文信息学报,1996(4).
- [9]熊学亮.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3.
- [10]刘贤俊.歧义句的可及性考察[J].语言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