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态结构及现代转向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Modern Turn of China's Traditional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马华;冀鹏;
摘要(Abstract):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其历史逻辑,有对传统国家治理的继承性。传统时期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生态特性,通过多元治理主体(皇帝、士阶层和乡族集团)之间的互动维持着动态平衡,而非单线式的组织模式和单向式的能量传递模式。这与专制主义话语下皇帝对最高权力的独占性、裁决的随意性不同。而专制主义也难以完全解释国家治理系统何以长期稳定地存在。只有在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条件下,治理体系内多主体维持着各自的生态位和足够的生存空间,存在持续性的互利与互相限制,才能保证农耕帝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相对稳固,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出的生态特性可以视为这种历史逻辑的延续。
关键词(KeyWords): 国家治理;政治生态;历史逻辑;传统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ZZ001);; 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作者(Authors): 马华;冀鹏;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20.01.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06页。
- (2)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1页。
- (3)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1页。
- (4)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3页。
- (5)吴宇飞:《行政生态学浅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 (6)王沪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生态分析》,《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 (7)刘京希:《生态政治论》,《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3期。
- (8)J.海华德:《政治生态学的含义》,康立伟译,《哲学译丛》,1996年第Z1期。
- (9)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第18页。
- (10)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6页。
- (11)董崇山:《政体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182页。
- (1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00页。
- (13)武建国:《小农与专制集权政府的作用力方向及其影响:兼论中国风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
- (14)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 (1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1页。
- (16)刘韶军:《士、知识分子及其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 (17)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96页。
- (18)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14-215页。
- (19)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68-669页。
- (20)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Ⅲ:支配社会学》,康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 (21)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 (22)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 (23)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07页。
- (24)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62页。
- (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 (2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 (27)张立伟:《我国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对策:基于全国7个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的分析》,《行政论坛》,2019年第3期。
- (28)张敏:《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江海学刊》,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