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空间的生成:《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寻踪(1915-1919)
张宝明;
摘要(Abstract):
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属于思想史上的一个学术元命题。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杂志曾是引领一个时代现代性方向的思想重镇。尽管其作者群体在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不尽一致,但是他们在走向现代性这一点上却殊途同归。他们打造的思想谱系为日后现代性空间的开拓埋下了伏笔。在个人、社会与国家之不同的倚重与张力之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三者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交织、转换以及“合力”营造对20世纪整个现代性的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聆听到“新青年派”知识群体的总体舆论攻势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与导向留下的空谷足音。
关键词(KeyWords): 《新青年》;个人;国家;社会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文化元典与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2004DZX005)
作者(Author): 张宝明;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6.02.04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鲁迅.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2]胡适.易卜生主义[J].新青年,1918,4(6).
- [3]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J].青年杂志,1915,1(1).
- [4]高一涵.民约与邦本[J].青年杂志,1915,1(3).
- [5]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J].青年杂志,1915,1(4).
- [6]周作人.人的文学[J].新青年,1918,5(6).
- [7]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A].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 [8]民国日报.觉悟[N].1922-04-07.
- [9]民国日报.觉悟[N].1922-04-20.
- [10]陈独秀.新青年[J].新青年,1916,2(1).
- [11]陈独秀.人生真义[J].新青年,1918,4(2).
- [12]李大钊.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J].新潮,1919,1(2).
- [13]胡适.不朽[J].新青年,1919,6(2).
- [14]李大钊.我与世界[J].每周评论,1919,7(6).
- [15]高一涵.老子的政治哲学[J].新青年,1919,6(5).
- [16]周作人.日本的新村[J].新青年,1919,6(3).
- [17]新村北京支部启事[J].新青年,1920,3(1).
- [18]工读互助团募款启事[J].新青年,19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