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根性意象旅游感知的实证研究——以郭亮村为例
陶玉霞;
摘要(Abstract):
乡村具有多重根性意象的认知和体验价值。乡村根性意象旅游感知是评价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指标,依托乡村根性意象价值指向建构认知模型和旅游感知分析框架,通过郭亮村实地调研对假设进行验证。郭亮村在传统景观意象方面呈现"较好",但基于土地意象根性价值的农业、劳动、乡民意象呈现效果"较差"。游客对乡村根性意象评价远远低于乡村整体印象评价,其整体印象与传统景观意象感知效果一致。旅游发展中乡村根性意象的保持与建构情况决定着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乡村旅游开展必须在乡民、农业、劳动等根性意象营造方面加以关照。
关键词(KeyWords): 传统乡村;根性诉求;根性意象;旅游感知;郭亮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13TAAG015);;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基金
作者(Authors): 陶玉霞;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4.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延.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的现实难点与应对[J].青海社会科学,2016(3).
- [2]张机.民族乡村旅游中文化展演的传统性与商业化冲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 [3]赖斌,杨丽娟,李凌峰.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基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2).
- [4]李天芳.基于产业耦合理论的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协调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16(3).
- [5]马勇,刘军.区域城镇化进程与旅游产业效率关系研究[J].湖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 [6]桂榕.作为旅游景观的民族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效果评价——以云南民族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5(1).
- [7]陶玉霞.乡村旅游根性意涵的社会调适与价值重建研究[J].人文地理,2015(5).
- [8]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
- [9]郑文俊.旅游视角下乡村景观吸引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83.
- [10]邓辉.“智慧旅游”认知重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 [11]Sharpley R.Tourism,Tourists&Society[M].Huntingdon:Cambridgeshire,1994:78-79.
- [12]陶玉霞.论乡村旅游形象的结构生成及其历时性建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5).
- [13]宋增伟,李国涛.制度正义与人性缺陷[J].管理学刊,2016(6).
- [14]威廉·配第.赋税论[M].邱霞,原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23.
- [15]Wolfgang Iser.Die appellstruktur der texte[A].Rainer Warning.Reception Aesthetics:Theory and Practice[C].Munich:Finkpress,1970:238-239.
- [16]Werner J.Dannhauser.Nietzsche’s View of Socrates[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4:13-21.
- [17]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1.
- [18]赵丽霞.从旅游学角度论则天朝的宴游诗歌[J].河南社会科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