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自然”符号思想
祝东;
摘要(Abstract):
在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中,人用符号系统模塑了自然,并从中获取了不同的意义。符号化意味着片面化,老子关于"道"的模糊表达,其实已经意识到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的局限性。然而《老子》中作为概念的"自然"并非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之意,从符号域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尊重域际交流自主性,用"无为"来维系符号域内部和符号域之间交流的平衡。《老子》一书作为自然界的自然乃是用"天地"、"万物"指代的,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了顺其自然的意思,而这种文本意义的建构是与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相关。
关键词(KeyWords): 《老子》;自然;符号域;符号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123)
作者(Authors): 祝东;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4.02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2]卡莱维·库尔.生命符号学:塔尔图的进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 [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 [4]黄敏.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文本疏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5]祝东.《道德经》:秩序失衡之际的符号反思[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3).
- [6]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 [7]赵毅衡.论区隔:意义活动的前提[J].西北大学学报,2015(2).
- [8]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9]张海燕.文化符号诗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10]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11]彭佳.对话主义本体:皮尔斯和洛特曼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化标出性理论[J].符号与传媒,2015(2).
- [12]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 [13]刘笑敢.《老子》“以无事取天下”考[J].汉学研究,2000(1).
- [14]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 [15]钱钟书.管锥编:第2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 [16]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 [17]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 [18]金景芳.古史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1.
- [19]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 [20]董明来.在现象学视域内对符号真值的分析——与赵毅衡老师商榷[J].符号与传媒,2012(2).
- [21]彭佳,蒋诗萍.自然文本:概念、功能和符号学维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
- [22]严遵,樊波成.老子指归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 [23]释德清.道德经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24]祝东.先秦符号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 [25]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 [26]蔡秀枝,彭佳.符号学与空间理论的遇合:蔡秀枝教授访谈[J].符号与传媒,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