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角度看清代至民初文人对元稹诗歌的接受
周相录;
摘要(Abstract):
清代至民初是唐代诗人元稹诗歌接受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在这大约300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从皇帝到遗民、从少数民族到汉族的众多喜爱元稹诗歌的文人。从接受方式看,有大量运用有关元稹之典、接续元稹之诗作、效法元稹之诗体、追和元稹之诗、反元稹诗歌之意等多种形式,表明清代至民初元稹诗歌的接受已全面展开;从接受时段上看,清代前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以明代遗民与清代遗民为主,而清代中期则以君臣唱和为主。清代前期对元稹诗歌的追和是较为零星的、小规模的,而清代中期与清代后期至民初两个时期则是较大规模的。从接受特点上看,清代文人对元稹诗歌的学习效仿以律诗为主,以程式化组诗为主,以和韵追和尤其是次韵追和为主。虽然清代至民初文人(包括皇帝)也往往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神韵"、"性灵"等,但对元稹诗歌的接受却表明,诗歌艺术技巧的讲究是他们创作中着意追求的一个目标,他们学习效仿元稹诗歌的作品与他们的理论主张存在着内在的紧张。
关键词(KeyWords): 元稹;清代;接受;诗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ZW046)
作者(Authors): 周相录;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4.05.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世懋.历代诗话·艺圃撷余[M].北京:中华书局,1981:783.
- [2]黄之雋.香屑集[M].同治辛未重刻本.
- [3]周相录.元稹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 [4]乾隆.御制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5]宋征舆.林屋诗文稿[M].清康熙九籥楼刻本.
- [6]毛奇龄.西河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7]顾景星.白茅堂集[M].清康熙刻本.
- [8]吴伟业.梅村集[M].董氏诵芬室刻本.1911(清宣统三年).
- [9]王士禛.精华录[M].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 [10]佚名.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11]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2]刘麟.元氏长庆集序[G]//元氏长庆集.明杨循吉影钞宋本,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 [13]乾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14]乾隆.御制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