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美质论辩——黑格尔美学思想批判
崔应贤;
摘要(Abstract):
怎样才是美的特质?长期以来,人类欣赏美,陶醉美,论断美,但始终未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位。黑格尔从哲学角度切入,所作出的判断最具影响力。这种认定好似找寻到了美的单一纯正属性,但其哲学依据是具有偏颇性的,最不辩证的。寄寓于感性中的,还分明地烙印着人类早期思维形态不够成熟的状态;相反,散文,即广义上的文章却以其人类进化到相当阶段思维相对发达之后才产生的书面语言体裁形式,体现着人类本质力量的理想追求,即展示着美的永久魅力。哲学美学,即体现了人类于自己所创造文化进行高度抽象、严谨思辨、正确定位有关。
关键词(KeyWords): 美;感性显现;辩证法;逻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崔应贤;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5.03.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51.
-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 [4]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5.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 [6]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M].王柏华,马晓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6.
- [7]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8]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8.
- [9]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4.
- [10]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 [11]亚里士多德.工具论[M].余纪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6.
- [1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0.
- [1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5.
- [14]张世英.论黑格尔的逻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 [15]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6.
- [16]拉法格.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8.
- [17]吕叔湘.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读后[J].读书,1980(4).
- [18]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 [19]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7.
- [20]何立伟.也算创作谈[J].钟山,1986(3).
- [21]米·贝京.艺术与科学[M].任光宣,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92.
- [2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8.
- [23]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2.
- [24]周义澄.科学创造与直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4.
- [2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40.
- [26]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