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仁兼举与道、德、福相契
胡家祥;张澍树;
摘要(Abstract):
当代的人文精神建设亟需从中国传统哲学汲取思想资源,通过循天之道以立人之德。先哲认为易有太极,分化为乾坤二元,一阳一阴之谓道,一辟一翕而成变,于是而有万物的生生不息,这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宇宙观。志士自强不息,仁人厚德载物,二者相辅相成方能铸就与天地合德的完整人格;孔子最先提出理想的人格为"志士仁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中人们往往偏重于强调仁,而在现代工业社会更需要弘扬志,志、仁兼举将有助于重铸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东西方思想观念的融合,从而获得社会和谐与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福祉。
关键词(KeyWords): 乾坤并建;志仁兼举;志士仁人;和谐发展;德福相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胡家祥;张澍树;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4.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429页。
- (2)“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段论述蕴含宇宙观的“云”与“钟”和人生论的自由与必然的对立和统一。
- (3)参阅胡家祥:《〈易传〉的“易简”新释---兼谈“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
- (4)《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41页。
- (5)笔者赞同《易传》为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撰的看法。
- (1)尚志者德高,如屈原,胸怀高洁之志而使其人格“可与日月争辉”;守仁者德厚,闾巷中有无数“大爱无疆”的感人事例。人们通常以后者为德而忽视了前者,这种普遍流行的观念须予纠正。若超越道德领域而从人生的整体看,柳宗元以“志”与“明”为天爵之两端更为合理,兼顾了人的道德立法与科学认知的先天能力。
- (1)尚志者有可能特立独行,守仁者则不然。
- (2)王夫之最为崇尚乾健之性,对于主静主柔则持否定态度。其理由是:“病则喜寂,哀则喜愍。喜者,阳之舒,寂、愍者,阴之惨。阴胜而夺其阳,故所喜随之而移于阴,非病与哀,则小人而已矣。……喜流于阴柔,而以呴沫为仁,以空阒为静者,皆女子小人之道也。”(《思问录·内篇》)观点虽然不无偏激,或是由应对时代挑战的切身感受而发,无疑包含有合理性。实际上,自孟子以来,学界普遍以“居仁由义”为“尚志”的题中之义。
- (3)参阅胡家祥:《王夫之“志”论疏解》,《哲学研究》2017(1)。
- (4)人们之所以没有使用“同义”或“同礼”相互称谓,可能是潜在地意识到礼、义观念滋生的外在性。于此也可见它们距离“道”的深浅层次不同:志、仁属于道德范畴,而礼、义属于伦理范畴。
- (5)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称,牛顿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他和其他院士的关系声名狼藉。其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激然的争吵纠纷中度过。
- (6)朱子在《四书集注》中将这段话注释为“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有过于低俗之嫌。应该说,高远的追求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快乐。
- (7)张岱年先生在演讲中多次申述过这一观点。
- (1)志仁兼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天灾,如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基于志)保护生存环境(基于仁)。
- (2)由于弘扬乾健精神,这里所谓的“齐”“治”“平”均为动态平衡。
- (1)张载的《正蒙》对“通”字有两种阐发:一为通晓,一为贯通。此处取后者。
- (2)康有为:《大同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87页。
- (3)参阅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54-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