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朝碑文的骈化及其艺术特质
陈鹏;
摘要(Abstract):
东汉刻碑之举的盛行,突出了碑的独特社会功能,由此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外在载体形制和文本表达方式,并"因器立名",即沿习器物之名而确立文体名称,从而约定俗成,被时代和群体所接受。尽管当时的很多碑文仍然摆脱不了颂体的影响,或以"颂"为题,或体同雅颂,但碑文已经独立成为一种文体。六朝时期的碑文创作在蔡邕骈语雅润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推进,不论是外在样式还是文本内容,都已基本涵盖后世的所有种类,并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相对散体碑文,六朝骈体碑文更能发扬以形容为主的特质。到了明清时期,碑序与史传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所以碑文批评逐渐以叙事为正宗,或崇正抑变,或主变存正,但都倾向于将碑文视作史传类的叙事文体。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六朝是一个叙事文体相对边缘的时代。再加之六朝碑文中的叙述部分在被后来《艺文类聚》等类书收录时多有删节,叙事显得更为不够清晰生动。明清碑文批评以今律古,严分正变,无疑影响了对六朝碑文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KeyWords): 六朝;碑文;骈化;正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CZW026)
作者(Authors): 陈鹏;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4.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郭建勋.楚辞的文体学意义──兼论楚辞与几种主要的中国古代韵文[J].中国文学研究,2001(4).
-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 [3]朱剑心.金石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4.
- [4]刘宝楠.汉石例[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3.
- [5]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6.
- [6]郭英德.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
- [7]王兆芳.文章释[G]//王水照.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293.
- [8]刘熙,毕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12:218-219.
- [9]吕祖谦.宋文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1747.
- [10]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476-477.
- [11]叶国良.石学蠡探[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67.
- [12]程章灿.从碑石、碑颂、碑传到碑文——论汉唐之间碑文演变之大趋势[J].唐研究,2007(13).
- [13]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M].北京:中华书局,1994:387.
- [14]张少康.文赋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82.
- [15]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231.
- [16]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1527.
- [17]李兆洛.骈体文钞[M].上海:上海书店,1988:14,508.
- [18]田汉云.新编汪中集[M].扬州:广陵书社,2005:30.
- (1)嵇叔良《魏散骑常侍步兵校尉东平相阮嗣宗碑》骈俪色彩较浓,但此文直到明代杨慎才认为是东平太守嵇叔良所作,未详何据,姑且存疑。
- (2)王建《题酸枣县蔡中郎碑》:“苍苔满字土埋龟,风雨销磨绝妙词。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
- (1)魏收的碑文现存仅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收录的这两篇,但魏收曾称“唯以章表碑志自许,此外更同儿戏”(《北齐书·魏收传》),庾信也说“近得魏收数卷碑”(《酉阳杂俎·语资》),又《北史·樊逊传》记载魏收曾作“厍狄干碑序,令孝谦为之铭”,可见魏收碑文的数量远非此两篇。
- (2)《金楼子·著书》:“《碑集》十秩,百卷,付兰陵萧贲撰”。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此“盖其后所撰集,此三十卷或亦合并百卷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224页。今人许逸民认为可能是萧绎初辑三十卷,后付萧贲足成百卷。(《金楼子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30页。)
- (1)引文中加[]表示可删,加()表示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