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动态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来自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马骍;高雪姮;
摘要(Abstract):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利用熵权法对2006-2015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进行动态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农业现代化是短板。同时,"五化"协同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和城市规模差异。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业现代化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水平都较低且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珠三角,绿色化与"五化"其他四个维度的发展呈现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南方城市的"五化"协同发展水平要远高于北方城市。人力资本投资、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对于城市"五化"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都有正向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效率和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依据不同规模城市的异质性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我国"五化"协同发展的系统推进。
关键词(KeyWords): “五化”协同发展;熵权法;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JL051)
作者(Author): 马骍;高雪姮;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9.02.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凯,任建兰,张存鹏:《中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演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4期,第27-34页。
- (2)颜双波:《基于VAR模型的我国“五化协同”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123-135页。
- (1)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调定量评价的进展与反思》,《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1期第4-13页。
- (2)杨勇,李忠民:《中国“五化”协同发展的效率测度与时空特征》,《软科学》,2017年第2期,第19-23页。
- (3)侯纯光,程钰,任建兰:《山东省“新五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经济地理》,2016年第10期,第60-68页。
- (4)马艳:《区域“五化同步”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分析样本》,《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第60-67页。
- (5)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地理研究》,2012年第7期,第1305-1316页。
- (1)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1期,第76-85页。
- (2)张平淡,袁赛,夏晓华:《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的“五化”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地理》,2017年第3期,第152-157页。
- (1)为节省篇幅,此地图在文章中并未列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 (1)吕炜,高飞:《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双重二元结构下市民化措施的比较与选择》,《财贸经济》,2013年第12期,第38-46页。
- (2)赵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镇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基于城乡二元收入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37-42页。
- (3)王金营,王子威:《中国人力资本产业配置在城镇化中的作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5期,第79-87页。
- (4)董香书,肖翔:《人口红利演变如何影响中国工业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9期,第20-27页。
- (5)孙晓欣,马晓冬:《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经济地理》,2016年第10期,第123-130页。
- (6)胡李鹏,樊纲,徐建国:《中国基础设施存量的再测算》,《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第172-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