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己的货币思想研究
余德仁
摘要(Abstract):
<正> 一、周行已传略周行已(公元1066年——?),字恭叔,永嘉(今属浙江)人。祖豫、父泳俱登进士第。《温州府志》载称:“行己风仪秀整,语言如钟,读书十行俱下。”据其自述:“七岁从师就读,诵五经书,十五岁学属文,十七岁补太学诸生”;“又二年读书,盖见古人文章浩浩如涛波、(纟丽)(纟丽)如春华,于是乐而慕之”;“又二年读书,益见道理。于是始知圣人作书遗后世,在学而行之,非以为文也,乃知文人才士不足尚。”他曾师事程颐,尝从吕大钧游,论其学术思想,非以理学为宗,而是注重经世实用之学,并且影响较大,是以后人称之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余德仁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1990.02.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乐清县志》卷七,《职官》:周行己“政和丁酉罢摄乐清,寓柳市。”另据周行己在《权乐清上韩守书》(《浮沚集卷五)中写道:“某生五十一年而秩未离乎九品,仕二十七载而官仅书乎四考。”按徽宗政和丁酉年为公元1117年,周行己时云“生五十一年”,而从哲宗祜六年(公元1091年)第进士、授太学博士算起,适届“仕二十七载”,因此推其生年为公元1066年。卒年不详。
- ② 《浮沚集》卷五,《上祭酒书》。
- ③ 叶适:“永嘉之学,必竞省以御物欲者,周(行己)作于前,而郑(景望)承于后也。”(《水心文集》卷一○,《温州新修学记》)。陈振孙:“永嘉学问所从出也。”(《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
- ④ 见《温州府志》卷二○,《人物》;《永嘉县志》卷一○,《义行》。
- ⑤ 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惟各书对此记载殊不一致。据《宋史·艺文志》云:“周行己集十九卷、周博士集十卷”;《温州府志》则诏:“有文集三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此指出:“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宋史·艺文志》载周行己集十九卷,正合前后两集之数,而又别出周博士集十卷,己相牴牾。万历《温州府志》又称行己集凡三十卷,更参错不符。考振孙之祖母即行己之第三女,振孙所记当不误,《宋史》及《温州府志》当传讹也”。
- ⑥ 《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六:“康定元年,因陕西移用不足,屯田员外郎皮仲容建议增监冶铸。因敕江南铸大钱,而江、池、虢、饶州又铸小铁钱,悉辇致关中。”《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四,仁宗庆历八年六月丙申:“初,陕西军兴,移用不足。知商州皮仲容始献议,采洛南县红崖山,虢州青水冶青铜,置阜民、朱阳二监以铸钱。既而陕西都转运使张奎、知永兴军范雍请铸大钱与小钱兼行,大钱一当小钱十,奎等又请因晋州积铁铸小钱。及奎徒河南,又铸大铁钱于晋、泽二州,亦以一当十,以助关中军费。未几,三司奏罢河南铸铁钱,而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噩博济监铸大钱。朝廷因敕江南铸大铜钱,而江、池、虢、饶州又铸小铁钱,悉辇致关中,数州钱杂行,大约小铜钱三可铸当十大铜钱一,以故民间盗铸者众,钱文大乱,物价翔踊,公私患之。”
- ⑦ 见《宋史》卷十九,《徽宗纪》;同书卷三二八,《章楶传》;同书卷一八○,《食货志》下二。
- ⑧ 李纲:“自东南夹锡钱罢不行,悉运于陕西,物价翔踊,而钱益轻,凡二十而当一。”(《梁谿全集》卷一四四,《御戎论》。
- ⑨ 《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 ⑩ 载《浮沚集》卷一。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篇。
- (11) 《管子·国蓄》。“三币”,指珠玉、黄金、刀布。《管子》按其产地远近不同、得之难易诸因素,“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同上篇)
- (12) 《汉书》卷五,《景帝纪》。
- (13) 春秋时代,东周的政治家、思想家单旗论及货币的“权轻重”作用,即货币起价值尺度的作用。“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国语》,《周语下》)南朝何尚之和北宋仁宗朝李觏亦有货币“以估货为本”(见《宋书·何尚之传》)和商品“轻重之数无所主宰,故后世圣人造币以权之”(见李觏:《富国策》第八)之说,都是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管子》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国蓄》)“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轻重乙》)“刀布者,沟渎也。”(《揆度》)此外,还涉及到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如说:“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余。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余。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余。”(《山权数》)以及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如说:“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三千斤。”(《轻重戊》)如此等等。
- (14)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10页。
- (15)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6页。
- (16) 《乐全集》卷二六,《论钱禁铜法事》。
- (17) 宋攸:《宋朝事实》卷十五,《财用》。桩管,供兑换的现金储备。
- (18) 《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会子》:“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大观中,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
- (19) 朱弁:《曲洧旧闻》卷一○。
- (20)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