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
柴文华;刘桃秀;
摘要(Abstract):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把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观和方法论的多维源头,为当下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书写;《庄子·天下篇》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X032)
作者(Authors): 柴文华;刘桃秀;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3.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十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八)[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 [3]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M]//梁启超全集:第1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4675.
-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六)[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 [6]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M]//张丰乾.《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一)[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 [8]冯友兰.三松堂全集(五)[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 [9]陈黻宸.陈黻宸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1217.
- [10]《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哲学史问题讨论专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