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光地八股文批评中的理学立场
陈水云;孙达时;
摘要(Abstract):
明末清初,正是八股文由全面衰颓到振衰起弊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科举延至清初,在千余年历史传承的同时,其制度本身的各项弊端也于此时暴露无遗。明末士子为求中式而巧用机法,通过以记诵预先"拟题"之文,或以"程墨""房稿"等时文范本应试的方式,达到了投机中第的现实收益。加之天启、崇祯以来相当一部分士子厌弃程朱理学,疏离现实,且游学无根,使他们的八股文尤显"竞尚浮华,疏浅无味",以致落有"庸靡臭腐"之讥。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士子有感于明末社会学术空疏、士人思想涣散的教训,他们心思纯正,勤勉向学,以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为道德、文章之本,其八股文从内容到格式皆恪守"成弘正统"。李光地即是这一类士子的体现。在理论批评上,李光地论八股首重经学和理学根底,注重对儒家义理的阐发,分别从"理""法""辞""气"四个角度,将八股文批评与理学研究合二为一,提倡八股文以发明义理、阐释经义为第一要义,强调八股文有用于社会的文体功能意义。在创作上则以"清醇"、"本色"为标举,主张以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八股文创作、批评的标准,显现出融冶经史、义理鸿博的文风特征,在对清初八股文的繁荣景象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之后以学问、考据见长的有清一代八股文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科举;理学;八股文;李光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陈水云;孙达时;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2.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梁章钜.制义丛话:卷九[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 [2]李光地.榕村全集[G]∥榕村全书:第8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 [3]李光地.榕村续语录[G]∥榕村全书:第7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 [4]李光地.榕村谱录合考[G]∥榕村全书:第10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 [5]李光地.榕村语录[G]∥榕村全书:第5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 [6]徐世昌.清儒学案:卷四〇[M].北京:中华书局,2008.
- [7]朱熹.朱子全书:附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
- [9]清文献通考:卷四八[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