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制科自举制度述略
卢洁;
摘要(Abstract):
<正>唐代的取士制度主要有常科和制举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通常都离不开举荐环节。制举由天子下诏,内外官举荐,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内外官的举荐,可称"他荐",学者于此多有论及;他荐之外,还有自荐,亦即"自举",学者于此却很少注意。实际上自举也是制举的必备条件之一,众多文士亲历其事,并因此产生大量的文学作品,也是"取士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拟就此略作考述,并求教于方家学者。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唐代文学制度与国家文明研究》(18JZD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卢洁;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20.01.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二《政事·举荐上》,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18页。
- (2)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三《谐谑第二十八》,中华书局,1984年,第189页。
- (3)刘肃:《大唐新语》卷八《文章第十八》,中华书局,1984年,第127页。
- (4)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八《帝王部·求贤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761页。
- (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贡举部·科目》,中华书局,1960年,第7730页。
- (6)刘昫,等:《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90页。
- (7)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五《选举》三,中华书局,1988年,第357页。
- (8)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三二四《宰辅部·荐贤》,中华书局,1960年,第3663页。
- (9)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八《帝王部·求贤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764页。
- (10)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八《帝王部·求贤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766页。
- (11)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八《帝王部·求贤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766页。
- (12)李昉,等:《文苑英华》卷六〇一《表》四九,中华书局,1966年,第3120-3121页。
- (13)关于员半千应岳牧举的时间,文献记载不一。《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作调露元年;《唐会要》卷七六《制科举》作永隆元年;《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贡举部·科目》一作调露元年,一作永隆元年;《登科记考》卷二载员半千岳牧举及第于调露二年(永隆元年)。兹取永隆元年说。
- (14)刘昫,等:《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90页。
- (15)李昉,等:《文苑英华》卷六一一《表》五九,中华书局,1966年,第3170页。
- (16)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四三《贡举部·考试》,中华书局,1960年,第7710页。
- (17)王溥:《唐会要》卷七六《制科举》,中华书局,1995年,第1388页。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七《开元十五年》,中华书局,1984年,第251页。
- (18)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卷一一《雅什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27页。按:“上上表自荐”中有一“上”字疑衍。
- (19)王谠:《唐语林》卷三《夙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5页。
- (20)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第二章《及第举子守选》,中华书局,2001年,第55-60页。
- (21)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三《制举》,中华书局,2005年,第17页。
- (22)刘昫,等:《旧唐书》卷五〇《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2页。
- (23)据《唐才子传校笺》卷二《杜甫传》考证,杜甫献三篇《大礼赋》在天宝十载。(辛文房编纂;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987年,第397页。)
- (24)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五四《赋》五四,中华书局,1966年,第244页。按:括号内原为小字注文。
- (25)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6页。
- (26)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六《李揆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59页。
- (27)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第四章《六品以下官员守选》,中华书局,2001年,第129-130页。
- (28)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512页。
- (29)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第二章《及第举子守选》,中华书局,2001年,第61页。
- (30)刘昫,等:《旧唐书》卷一〇一《薛登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1页。
- (31)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八《帝王部·求贤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764页。
- (3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贡举部·科目》,中华书局,1960年,第7730页。
- (33)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431页。
- (34)白居易:《白居易集》卷四四《书》,中华书局,1979年,第949页。
- (3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三六《帝王部·封禅第二》,中华书局,1960年,第393页。
- (36)李昉,等:《文苑英华》卷六六七《书》一,中华书局,1966年,第3429页。按:括号内原为小字注文。
- (37)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9页。
- (38)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四〇上《文苑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005页。
- (39)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9页。
- (40)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四八《裴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990页。
- (41)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六《元和元年》,中华书局,1984年,第584页。
- (42)姚铉编,许增校:《唐文粹》第三册卷八六《书》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8-349页。
- (43)姚铉编,许增校:《唐文粹》第三册卷八六《书》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9页。
- (44)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二一《序》二三,中华书局,1966年,第3735页。
- (45)王溥:《唐会要》卷七六《制科举》,中华书局,1995年,第1389页。
- (46)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三《章奏》,中华书局,1985 年,第43页。
- (47)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之《韩昌黎文外集》上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83页。
- (48)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三《制举》,中华书局,2005年,第19页。
- (49)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七《李群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29页。
- (50)董诰,等:《全唐文》卷七九三《李群玉》,中华书局,1983年,第8317页。
- (51)董诰,等:《全唐文》卷七五九《令狐绹》,中华书局,1983年,第7885页。
- (52)陈飞:《唐代取士文学概论——纪念“废科举”110年》,《文学遗产》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