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本土化表现及主要动因探析
陈康;
摘要(Abstract):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本土化主要表现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后教会大学相应的"中国化"的内部调整,各大学于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出现了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部聘教授的主观努力等方面;"本土化"也体现在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的中国化,一些教授对于具有西方文化内涵的讲授内容本身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尝试,以及"传统士人文化"的续存等方面。关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原因,不能简单地用清末"中体西学"等概念去作为切入点进行模式化的剖析,应更多从由于"历史惯性"而造成的大学内部教授群体具有的传统士人风骨、"公共智识分子"的特质上去考量其动因;民国时期的民族觉醒、奋起抗敌的政治氛围促使大学本土化进程不断深入,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学人也借助本土化这一过程逐步建立了符合现代需求的人文学科门类。
关键词(KeyWords): 民国;大学;传统文化;本土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康;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1.06.0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齐思南.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热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38.
- [2]张瑾.抗战时期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述论[J].近代史研究,1998(2).
- [3]教育部三十年度工作成绩考察报告[R].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中全会纪录,1942年11月,河南省档案局民国档案,卷宗号189,案卷号8:6.
- [4]教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R].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教育部档案,1942年12月,卷宗号5,案卷号2491:26.
- [5]柳治徵.中国文化史[M].台北:有正书局,2009:688.
- [6]任士英.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34.
- [7]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2.
- [8]王余光.教科书与近代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1990(3).
- [9]张培富,易安.留学生与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
- [10]吕思勉.中国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 [11]余振基.蒿庐向学记:吕思勉生与学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08.
- [12]任士英.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322,329
- [13]毛彦文.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事[N].民国日报,1940-12-28.
- [14]李继凯,刘瑞先.追忆吴宓[M].北京:社会科学文出版社,2001:36.
- [1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68.
- [16]柳光辽.柳无忌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07.
- [17]陈寅恪.陈寅恪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88.
- [18]发刊词[J].国学季刊,1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