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感知偏差视角下城市邻避抗争的运行机理与治理之道
杨志军;梁陞;
摘要(Abstract):
风险感知偏差是认识邻避抗争冲突的重要解释性工具,与其他抗争治理范式不同,风险感知偏差的存在场域为地方政府留备了弹性回应空间。江苏启东、四川什邡、上海松江反国轩电池和昆明反"PX"事件的案例表明,地方政府能成功处理邻避抗争事件,在于民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感知未达到偏差阈值,地方政府处理失败的原因在于当地市民对风险感知的高敏感度超过了社会安全阈值,致使地方政府失去斡旋和弹性回应机会。由此可知,政府与民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偏差强度决定了邻避抗争烈度。同时,凝闭型政策体制是风险感知偏差存在的结构性根源。因此,要建立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互动的认知平台,推动体制从凝闭走向协商,促使民众从邻避迈向迎臂。同时,应将邻避抗争事件信息进行及时公开,在政策营销的基础上,组织利益相关者积极、有效、有序地参与风险的沟通和化解。
关键词(KeyWords): 邻避抗争;风险感知偏差;凝闭型政策体制;风险沟通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CZZ034);; 贵州大学文科重大科研资助项目(GDZT201505)
作者(Authors): 杨志军;梁陞;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8.04.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佩菊.1990年代以来邻避运动研究现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2016(1).
- [2]黄杰,朱正威,王琼.风险感知与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健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 [3]唐庆鹏.邻避冲突治理:价值契合与路径优化:基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视阈[J].学习与实践,2017(1).
- [4]施国庆,吴上.农民环境抗争的结果类型及其形成机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 [5]胡象明,刘浩然.敏感人:一项分析邻避效应的人性假设[J].理论探讨,2017(1).
- [6]王奎明,殷航.邻避运动是否会提高民众的抗争意愿:基于全国民调数据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7(2).
- [7]闫曼悦.网络时代邻避事件的政府治理困境与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17(4).
- [8]邱昌泰.邻避情节与社区治理:台湾环保抗争的困局与出路[M].台湾:韦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
- [9]刘冰.风险、信任与程序公正:邻避态度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9).
- [10]王佃利等.“应得”正义观:分配正义视角下邻避风险的化解思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7(3).
- [11]王学栋,陈菲菲.邻避行动的内在运作逻辑及其回应路径[J].行政论坛,2016(1).
- [12]金通.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垃圾处理项目邻避效应的形成机理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6(4).
- [13]黄杰.邻避冲突的生成与治理:基于邻避项目实施过程的分析[J].新视野,2016(4).
- [14]胡象明,王锋.一个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框架:风险感知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4).
- [15]刘莉,焦琰.利益分析视角下解构与衡平环境利益的思索:以邻避冲突中的利益失衡分析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1).
- [16]彭勃,杨志军.从“凝闭”走向“参与”:公共事件冲击下的政策体制转向[J].探索与争鸣,2013(9).
- [17]杨雪锋,章天成.环境邻避风险:理论内涵、动力机制与治理路径[J].国外理论动态,2016(8).
- [18]倪明胜.公民网络抗争动员“内卷化”倾向及其治理困局[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5).
- [19]郑晓茹,陈如.征地冲突中农民的“套路式”抗争行为:一个解释的框架[J].湖北社会科学,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