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性”到“现代性”:新中国政治系统的结构性变迁From the "Revolutionary" to "Modernity"——the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丁长艳;
摘要(Abstract):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实践表明,政治行为变化诱导政治系统及其子系统发生局部或全部的变迁,这种变迁既是原有政治系统的一种部分性延续,也是新系统结构渐成雏形的开端。除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外,新中国建立的组织化的政治系统自身的生存与维系产生困境,其内部的结构张力是导致系统变迁的关键性要素。当封闭的政治环境向半开放或开放的条件转变,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情景下,政治系统经历了由领袖权威式结构的"让位"到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结构性"归位",由政治系统核心因素替换引发的系统变迁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系统开始了性质与行为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KeyWords): 新中国;革命性;现代性;政治系统;变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复旦大学优秀博士生科研资助项目
作者(Author): 丁长艳;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2.01.04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9-20.
- [2]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9-150.
- [4]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95-96.
- [5]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 [6]Charles Tilly.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1-2.
- [7]吉尔波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39.
-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
- [9]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7.
-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 [1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82-285.
- [12]刘少奇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7.
- [13]林琳文.后社会主义中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M].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161.
- [14]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9.
- [15]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198.
- [16]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J].战略与管理,2002(3).
- [17]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5.
- [18]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9.
- [19]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