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论的自然哲学意蕴发微——兼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朱子
秦静良;
摘要(Abstract):
朱熹格物致知思想在其理学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巨大,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观点,科学阐发朱子格致论的自然哲学意蕴,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考证朱子格致论的认识指向、主客关系、考察限阈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重新估价和批判继承其内在精神,是接近朱子、认知朱子的崭新视角。
关键词(KeyWords): 朱熹;格物致知;自然哲学意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秦静良;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0.04.03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钱穆.朱子学提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 [2](宋)朱熹.大学章句[M]//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 [3]蔡方鹿.朱熹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G]//《朱子全书》与朱子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 [4](清)陆陇其.大学或问[M].清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 [5](宋)黎靖德.朱子语类[G].北京:中华书局,1986.
- [6]钱穆.朱子新学案:第2册[M].成都:巴蜀书社,1987:504.
- [7]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8]束景南.朱熹的“理一分殊”及其认识论指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 [9](明)罗钦顺.困知记.附录.与王阳明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 [10](宋)朱熹.答江德功(二)[M]//朱熹集:卷四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2115.
- [11]邱汉生.朱熹“格物致知”小议[J].历史教学,1979(9).
- [12]周桂芹.论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价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 [13]邓联合,周广立.程颐、朱熹“格物致知”论思路判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 [14]徐远申.试论朱熹“格物致知”学说中的合理因素[J].理论探讨,1994(3).
- [15]龚振黔.论朱熹认识论的合理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3).
- [16]商聚德.朱熹“格物致知论”析评[J].河北大学学报,1991(1).
- [17]乐爱国,高令印.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M].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 [18]乐爱国.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2.
- [19]胡适.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M]//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 [20][英]李约瑟.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 [21][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7:61.
- [22][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538.
- [23][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266.
- [24][日]山田庆児.朱子の自然学[M].东京:岩波书店,1978.
- [25]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G]//朱熹与中国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39.
- [26]席泽宗.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线索[J]中国科技史料,1982(2).
- [27]董光璧.作为科学家的朱子[C]//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 [28]徐光启.泰西水法序[M]//徐光启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6.
- [29]王夫之.搔首问[M]//船山全书:第12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2:637.
- [30]赵蓓.朱熹理学的科学精神再探[J].船山学刊,2005(1).
- [31](宋)朱熹.朱文公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上海:商务印务馆.
-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0.
- [3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 [34]钱穆.中国史学发微[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42.
- [35]钱穆.学术与心术[M]//学钥.香港:南天印业公司,1958.
- [36]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北京:三联书店,2005:88.
- ①参见唐鑫:《朱熹和颜元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文教资料》,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