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生态衰败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Elegy in an Era of Prosperity:On The Women's Subsist Status in Huaihe River Basin under the Decline of Social Ecology in Early and Mid-Qing Dynasty
徐国利;李发根;
摘要(Abstract):
清代中前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后盛世——康乾盛世。然而,北宋以前长期被视为国家统治中心地之一的淮河流域却在"盛世"之下加速衰败。伴随区域社会生态的衰败,作为男权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其生存状态也不断恶化。当长期作为淮河流域农家理想经济结构的"男耕女织"模式开始蜕变为仅有"男耕"而无"女织"的残缺型生产模式时,女耕化与逃荒成为淮河流域大多数女性新的生活"选择"。同时,随着曾经淳厚、淳朴的民风异变为暴戾、狠斗之风时,淮河流域女性频遭男性的各种暴力侵害与摧残,甚至出现了女性群体的暴力化倾向。
关键词(KeyWords): 康乾盛世;淮河流域;男耕女织;民风;女性处境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徐国利;李发根;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4.02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307.
- [2]刘向.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6:411-412.
- [3]刘子寰.醉蓬莱[M]//唐圭璋,编.全宋词.合肥:黄山书社,1999:1972.
- [4]诸葛升.垦田十议论[M]//徐光启,编.农政全书: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2:111.
-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6]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7]左思.魏都赋[M]//萧统,编.文选: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02:187.
- [8]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9]李元纲.厚德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21.
- [10]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63.
- [11]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12]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6:20.
- [13]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 [14]张瀚.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18.
- [15]傅泽洪.行水金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579.
- [16]纪昀.河防一览十四卷[M]//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 [17]朱国盛.南河志[M]//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7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 [18]徐国利.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J].安徽大学学报,2003(4).
- [19]徐国利.清代中叶皖北的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捻子产生、发展更广阔的原因[M]//张珊,编著.捻军史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248-292.
- [20]余鍧,等.宿州志:卷一[M].嘉靖刻本.
- [21]曾惟诚,等.帝乡纪略[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 [22]嵇曾韵,等.浙江通志:卷一六八[M].印本.1898(光绪二十四年).
- [23]尹会一.敬陈末议疏[M]//余金,编.熙朝新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14.
- [24]冯煦,等.凤阳府志[M].活字本.1908(光绪三十四年).
- [25]方瑞兰,等.泗虹合志[M].刻本.1888(光绪十四年).
- [26]卫哲治,等.淮安府志[M].1852(咸丰二年重刊本).
- [27]唐仲冕,等.海州直隶州志[M].刻本.1805(嘉庆十年).
- [28]潘超,等.中华竹枝词全编:第3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 [29]戴名世.南山集:二[M].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931.
- [30]席芑,等.寿州志[M].刻本.1767(乾隆三十二年).
- [31]魏宗衡,等.临淮县志[M].刻本.1673(康熙十二年).
- [32]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04.
- [33]李希贤,等.沂州府志[M].刻本.1760(乾隆二十五年).
- [34]钱德苍.缀白裘: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47.
- [35]徐豫贞.逃葊诗草[M].康熙杨昆思诚堂刻本.
- [36]魏裔介.国朝畿辅诗传[M]//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6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 [37]黄芝.粤小记[M]//吴绮,等.编.清代广东笔记五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396.
- [38]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2).
- [39]李贤,等.大明一统志[M].刻本.1461(天顺五年).
- [40]杨廷望,等.上蔡县志[M].刻本.1690(康熙二十九年).
- [41]张峰,等.海州志[M].刻本.1572(隆庆六年).
- [42]穆彰阿,等.重修一统志[M].1934年刻本.
- [43]尹继善,等.江南通志[M].刻本.1736(乾隆元年).
- [44]欧阳修.思颍诗后序[M]//李建龙,主编.唐宋八大家:卷二.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356.
- [45]左辅.颍州府条示[M]//聂崇岐,编.捻军资料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23.
- [46]查揆.论安徽吏治一[M]//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编.清文海:第六十四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 [47]石杰,等.徐州府志:石杰序[M].刻本.1742(乾隆七年).
- [48]马俊亚.从武松到盗跖:近代淮北地区的暴力崇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 [49]赵之恒,等.大清十朝圣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 [50]陶澍.条陈缉捕皖豫等省红胡匪徒折子[M]//陶澍集:上册.长沙:岳麓书社,1995:383.
- [51]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池子华,刘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8-69.
- [52]庆桂,等.清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 [53]允禄,等.大清会典[M]//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7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5:11960.
- [54]托津,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6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2719-2720.
- [55]陈梦雷,等.经济汇编·祥刑典:卷五十四[M]//古今图书集成:第76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60.
- [56]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4196.
- [57]陈康祺.郎潜记闻三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740-741.
- [58]江地.捻军史研究与调查[M].济南:齐鲁书社,1986:187.
- [59]冯梦龙.智囊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44.
- (1)淮河流域主要包括今天的皖北和皖中的北部、苏北、豫东南、鲁西南等地区。由于淮河的干流主要集中在北部,故淮北地区面积比淮南大许多。
- (2)关于淮河流域社会生态衰败的研究主要有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
- (3)李伯重对明清江南经济史的研究表明,传统“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模式虽早已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直至明中后期,江南地区农家男子脱离纺织而全力耕作和妇女脱离劳作而趋向专门育蚕纺织的现象才日趋明显,即所谓有“男耕女织”(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 (1)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男权社会,有关女性的文献记载除各类史书的“烈(列)女传”和一些古代闺秀才子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外,其他记载相当匮乏,这给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目前中国妇女史研究多集中于近现代,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成果很少,主要著述有:[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Ann Waltner,“Widows and Remarriage in Ming and Qing China,”Historical Reflections,vol.3,1981,pp.129-146。关于清代中前期淮河流域妇女史的研究主要有: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
- (2)李伯重指出,传统中国以农立国,男子从事大田劳作,可以更好发挥其体力的长处;女性从事纺织业,既可避开体力上的不足也可利用其居家时间长的特点从事织作,男耕女织使得家庭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10页)。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到明清之际,随着传统伦理观对女性束缚的加强,女性的社会活动乃至家庭活动范围都在不断缩小,居家时间增加,男耕女织既符合经济现实,也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