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近代入华作用及性质的再认识Recognition of the Function and Character of Christianity be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Modern Times
张文举
摘要(Abstract):
基督教近代入华以来,大批传教士在传教之外,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尤其表现在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科技、先进政治思想的传播、转变不良社会风习等方面。然而,基督教近代入华也引起了极大的误解甚至曲解,遭受到了巨大的反对和抵制,概括言之,这误解不外将基督教妖魔化、政治化、异类化和愚昧化。四种反教理由,大抵不出蒙昧主义、民族主义、国粹主义、科学主义及社会主义几种思想倾向,而很少顾及事实之全部与学理之深入。这中间的第二条,即政治倾向中,相当原因应归之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及传教方式上的问题;其余三条,皆属于我们应从自身认真检讨的范围。
关键词(KeyWords): 基督教;积极影响;误解;妖魔化;政治化;异类化;愚昧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文举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2.05.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此可参阅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十章之第二节、第三节 ,尽管在叙事和论述上都有偏见 ,但透过其中所引用的一些原始材料 ,我们还是可以见出一些实情的。面对我们成千上万无人闻问的弃婴 ,顾著却说什么“育婴堂就趁机收进”(P2 85),似乎这首先是一桩大大有利可图的生意似的。至于救荒赈灾之事 ,传教士们也是做了大量工作 ,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的。对于所有这些 ,似乎不可以用“伪善”、“收买中国人心”、“助长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对中国的残酷统治”(P2 95)来认识的。顾著许是由于出版过早 ,受极“左”思想影响 ,全书中类似认识还有不少。
- [1]刘心勇.非基督教运动述评[J].复旦学报(社科版),1989,(2):74-78.
- [2]楼宇烈.张志刚.中外宗教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 [3]林治平.基督教在中国之传播及其贡献[A].刘小枫主编.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C].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109-140.
- [4]章开沅,刘家峰.如何看待近代史上的教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9-29(3).
- [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 [6]郭沫若.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报告[A].1950年12月在政务院第65次政务会议上的报告,并经同次会议批准(新华活页文选.第445号).宋光宇.从中国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功能看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宗教互动[J].世界宗教研究,2000,(3):76-91.
- [7]胡适.谈谈大学[A].胡适作品集(25)·胡适演讲集(二)[Z].台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
- [8]王业兴.基督新教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1995,(6):160-165.
- [9][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10]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兼评《剑桥中国晚清史》关于基督教在华活动的论述[J].历史研究,1989,(3):56-64.
- [1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 [12]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 [13][美]柯文.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J].历史研究,2001,(1):17-28.
- [14]李恩涵.同治年间反基督教的言论[A].刘小枫.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C].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172-234.
- [15]朱克敬.瞑庵杂识·瞑庵二识[M].长沙:岳麓书社.1983.
- [16]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八国联军在天津[M].济南:齐鲁书社,1980.
- [17]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A].杨天宏.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 [18]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宣言[A].非基督教同盟宣言[A].刘小枫.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相遇[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