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型经纪: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角色定位——基于苏北B村资本下乡过程的分析Compensation Broker:the Role of Village Cadres in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capital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in B village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吴晓燕;朱浩阳;
摘要(Abstract):
在乡村振兴这一中央顶层设计战略中,基层政府推动与农户需求的双重驱动推进了各类资本资源逐渐向乡村治理场域渗透,而作为引领资本下乡的村干部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乡村建设中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已有研究基本围绕"双重角色""经纪模式"等思路展开,但在一些"富人治村"的村庄,置身于压力型体制之中的外生型村干部并非仅仅处于"保护型经纪"与"赢利型经纪"的二元角色之中,即在上级领导与村民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补偿型经纪"这一概念旨在解释个案中基于"压力型体制"背景下"富人治村"实践中外生型村干部的角色呈现。在两者利益无法兼顾的情况下,村干部更倾向于服从上级利益,以此保全自己的利益,即出现向"赢利型经纪"角色转变的村干部基于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通过向村集体进行一定的资本输入,从而实现地方政府、下乡资本和村民间的利益均衡,由此"补偿型经纪"的村干部角色类型得以建构。
关键词(KeyWords): 补偿型经纪;资本下乡;村干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9YJA810012)
作者(Authors): 吴晓燕;朱浩阳;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20.03.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构建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388086885016282&wfr=spider&for=pc.
- (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4年,第254页。
- (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页。
- (4)贺雪峰,阿古智子:《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 (5)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第48页。
- (6)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年第8期。
- (7)吴毅:《记述村庄的政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 (8)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 (9)卢福营:《经济能人治村:中国乡村政治的新模式》,《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 (10)韩鹏云:《富人治村的内在逻辑与建设方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第4期。
- (11)刘磊:《农村分化背景下富人治村的类型及其影响》,《人文杂志》,2016年第12期。
- (12)仇叶:《富人治村的类型与基层民主实践机制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17年第1期。
- (13)陈柏峰:《富人治村的类型与机制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 (14)朱战辉:《富人治村与悬浮型村级治理》,《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
- (15)冷波:《形式化民主:富人治村的民主性质再认识》,《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 (16)张良:《“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中国农村观察》,2016年第3期。
- (17)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54页。
- (18)依照学术规范,本文所涉及的地名及人名(包括姓氏)均做了技术处理。
- (19)肖唐镖:《村民选举“宗族势力干扰论”可以休矣》,《人民论坛》,2011年第8期。
- (20)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 (21)W公司是其母公司H公司为涉足农业项域而专门注册的一家子公司,H公司的主业是房地产。
- (22)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二十一世纪》(香港),1997年第8期。
- (23)陈尧:《庇护关系:一种政治交换的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24)对于“庇护”和“庇护关系”,斯科特从人类学视野中将其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含了工具性友谊的特殊双边联系,拥有较高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人(庇护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和资源为地位较低者(被庇护者)提供保护及恩惠,而被保护者则回报一般性支持与服侍。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当前的政商关系中,这样的庇护关系更符合施耐德(Aaron Schneider)对此的解释,他认为庇护关系必须从政治、经济等多角度去探究,庇护关系根源于资源汲取和经济依附的关系,被庇护者不得不依赖庇护者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如土地、工作或基本服务。被庇护者不得不从庇护者那里获得好处,实际上加强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使得庇护者仅通过提供基本的庇护品,却能从被庇护者那里获得更多的剩余。在政治上,庇护关系表现为庇护者对公共权力的垄断,庇护者通过关闭公共渠道、排除竞争者和限制政治参与等,从而消除竞争性权威,达致统治公共生活的目的。
- (25)冯小:《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 (26)王海娟:《资本下乡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 (27)指村民或村庄与下乡资本之间的利益冲突,简称“村资利益冲突”,后文“村资矛盾”的表述,亦指村民或村庄与下乡资本之间的矛盾。
- (28)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 (29)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本个案中张某选择回乡担任村支书并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符合“自我实现”这一需求层级的基本特点。
- (30)中央文件再度明确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https://www.sohu.com/a/338125602_2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