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基于“经验分析”的“新教育哲学”论
崔士民;
摘要(Abstract):
杜威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提出并实施了学生、活动、经验三中心的进步教育理想。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以庸俗进化论为核心的社会学和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他对教育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方面。可以说,"经验"在杜威教育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不仅决定着教材,而且决定着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他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拓宽了经验的外延,强调了经验中的主体性。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经验分析,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KeyWords): 杜威;教育本质;经验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崔士民;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8.05.05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3]弗雷德里克.李尔奇.杜威的经验思想和社会思想回顾[M].单中惠,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 [4]张汝伦.历史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5]塔利斯.杜威[M].彭国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 ①比较赫尔巴特对学校的解释:“学校就是闲暇,而闲暇便是审思、鉴赏与宗教的共同财富。”又说:“心灵的充实——这应当视为教学的一般结果——比其他任何细枝末节的目标更重要。”“在心灵中,生活的乐趣是与内心崇高的感觉一致的,后者知道如何从生活中解脱出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2、118、123页。)很明显,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厌恶生活的变化,企图把心灵塑造成旁观永恒不变的实在的另一实在。而对杜威而言,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又说:“唯一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社会情境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这意味着,学校本身便是变化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变化之外的闲暇;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塑造超越生活变化的心灵,而是个体与变化的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持续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