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语宾语问题研究概观
崔应贤;朱少红;
摘要(Abstract):
<正> 一、从20年代到60年代作为分析性语言,汉语重意蕴、轻形式的深层文化特质,必然地会与来自西方的一整套语法理论体系产生激烈的碰撞,引发出争执不休、且又意义深刻的一系列问题。主语宾语,特别是前者,作为与谓语对垒、直接决定着句法格局建立的句子成分来说,它的特点范围的认定,自然就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上的主要关隘。解决该课题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即早地为我国早期的语法学家们注意到了。受当时认知意识的局限,摹仿照搬西洋语法的总氛围在对主宾语的处理上面也浓厚地存在着。黎锦熙的前期著述,看重逻辑关系,着重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对当关系,虽于汉语语法学的真正形成有开创之功,同时又不免成为深入发展之桎梏。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方光焘、陈望道、张世禄、傅东华等人分歧争论的焦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崔应贤;朱少红;
Email: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1993.03.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中华书局1956年12月版,第155页.
- ② 这里的“主题”,和其他人所使用的术语“话题”属同一概念,均为topic.
- ③ 详见[美]Charles N.Li,Sandra A.Thompson著《主语与主题:一种新的语言类型学》,李谷诚摘译,《国外语盲学》1984年2期.
- ④ 参看王希杰:《语言学百题》(修订本),第354页.
- ⑤ 转引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第353页.
- ⑥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1987年版,第358页.
- ⑦ 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第75-76页.
- ⑧ ⑨ 《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摘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 ⑩ 参见冯志纯:《试论介宾短语作主语》、《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4期.